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 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 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 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促使农村文化大院、农家 书屋等村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 泛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及市直各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 乡活动的开展,使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 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2、活动形式日趋多样。以金秋农民汇演为主题而衍生出来的 一系列特色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各民间文艺团体创作编排的 舞蹈、戏曲、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人 心,星级文明户评比、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等系列创建活动 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3、阵地建设更臻完善。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 设,建设完善了 9个乡镇站,90%的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强生农家 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地方文化颇具特色。*市独特的黄金文化、红色文化、丰 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乡依托民俗文化 建设了民俗美食村,吸引了众多游客;*街道*新村将优秀传统文 化送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乡*村用创业吸引村 民的兴奋点,引领农民致富增收;*镇*村打造*第一村;*村 在继续搞好文化信息共享的同时,开展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比 赛;*乡*村依托民间绘画之乡使农民画漂洋过海为农民创收5、文明卫生意识渐浓。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带来外部环境的 极大改善,近十多年农民建房多数是砖混结构,公路沿线结构房 屋比例约点 90%左右,即使在最偏远的村,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 很大变化,农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也比较明显,农村脏、乱、 差的形象得到扭转,涌现了不少靓丽新村。如 *村,街路规整 院墙统一;*镇*村、*村,统一院墙,统一柴草垛,统一改水、 改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靓点。农民的着装、饮食、习惯逐 步向城市化发展,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文明卫生意识与城市居民 意识越发接近。二、存在问题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 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 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 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 成了两张皮。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意识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 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 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 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 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文化设施,也 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部分 边远乡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宣传委员不固定,处在一 个经常换、经常走的状态,使文华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 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 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奶奶农户担负的主 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与看看电视、打 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 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 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 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 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 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 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三、对策建议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 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1、深化认识,做到二个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二个 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 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 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 算,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 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常开 展。2、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 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意识思想教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 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 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 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 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 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 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 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 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市 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 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 创省级文明城。3、优化载体,开展二项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 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 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为目标,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 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好少年评选表彰活 动,大力弘扬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和 谐新村、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 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 美化家园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 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治进村、 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五星文明村的要 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4、建好阵地,把握三个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 新,创新重在持之以恒。好的创意,好的创新举措,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产生实效,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人员配备。乡镇党委政府要安排 得力人员分管宣传思想工作。选配合适人员担任宣传委员和文化 站长。面向群众挖掘人才,积极扶植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二是 挖掘民俗文化。积极传承黄金文化、红色文化,不断丰富广大人 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农村文化设施 建设力度,在巩固和完善已建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加大已规划 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力度,抓好三馆建设项目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开 发工作,形成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 络,配套科普书籍、健身器材设施,让群众忙时有用处、闲时有 去处。农村情况调查报告(2)2015 年*月*日,*县委选派我院一名干警作为第一书记进 驻到*镇*村,我院作为该村的后援单位,驻村以来,带着县委 的重托,我们利用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调查的机会,进屯入户、 调查摸底,找问题、查根源、想办法、寻路子,扎实开展各项工 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村概况*村距*镇政府所在地47 公里,离*县城近 80公里。别看这 不到百公里路程,驱车超过两个半小时。而从村委会到各村民小 组,大部分仅是泥路,还有一个屯只通人行路,条件极其艰苦。 *村作为贫困村,全村辖 12 个村民小组,共 399 户1916 人。村委 驻地*屯,村两委干部 4 人,另有 12 个小组长,全村辖 5 个屯级 党支部,共有党员 42 名。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杉木、板栗、油茶 种植等为主。*村作为 *镇最偏远的村之一,靠山吃山,河对岸便是 *省 这里很多村民与外省通婚,相互隔河相望。全村面积不大,总面 积 3349.56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 235 公顷 ( 水田面积 45 公顷,旱地 面积190 公顷),各村民小组大多数可以相互远望所在地,一条蜿 蜒道路正在修建,连通各村屯。二、*村现状1、村子与人员空心。走进村里看到村口的几个小卖店、学校 门口人气还较多,但越往各村民小组中走人就慢慢地少了起来, 有房没人的现象也存在。据统计,*村 12 个村民小组中青壮年外 出务工占全村人数的 40%以上。以*屯、*屯为代表,青年外出务 工人员占到整屯人数的 60%以上。在个别屯,行走在路上除了狗发 出对陌生人的叫声外,白天与晚上一样宁静。2、道路普遍很差。目前,通往*村委所在地的道路是屯级路 路面凹凸不平还伴有深坑,路况非常差。而由村部通往各村民小 组的道路几乎都是机耕路和泥路,晴天四轮的车子勉强可以通行, 下雨天连两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3、田地与山林有丢荒现象。在下村的路途中,一眼望去一排 排梯田映入眼帘,从山腰延伸到山脚。但走进田里虽有庄稼但周 边杂草丛生,已看不到田梗、道路和沟渠;甚至有些耕田已经有丢 荒现象,明显看出多年不耕种的痕迹。经走访群众,了解到丢荒 田地的主人,很多都是过年回来而已,更别说是种田。4、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据当地群主反映,目前村民已从过 去的体力劳累中释放出来了,以往那种双抢的局面很难存在了。 现在一部分村民一年只种一次水稻,一部分群众拿田来种植玉米 或者红薯。种植时段各自具体时间自己安排,劳作基本由小型机 械替代,如小型打田机和收割机。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方 便出行,不时还会发现一辆小轿车或者大型卡车村民的生产生活 方式完全变了。村里部分搞过新农村建设的屯建有道路硬化、自 来水,居住环境也明显改善了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空巢老人和妇女坚守农村艰难。全村 50 岁以上老人和留 守妇女约占全村总人数的 34%。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身上有三个任务 一是守护家;二是照顾小孩;三是农田耕种和日常管理的主力军。 他们身上担子重,责任大,为自己及下一代艰难的坚守乡村。他 们当中大部分靠简单的务农来养活自己,有的还要帮助抚养子女 的子女,一旦身体不行做不动,那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了。很多 家庭反映都是成年男方外出务工(部分是成年男女外出),一年到 头回来一两次。而一些没有成家的青年外出务工,没找到钱,回 来过年还要啃老。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妇女平日里相依为命,做简 单的农务,照顾上学的小孩,不是农忙时节便到家周边做点事情 填补家用。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年人的身体大小毛病多,但他们一 般是简单化处理,痛就拿点止痛药应付,有些因为高昂医药费甚 至放弃医疗。其中的艰辛和苦衷,只有他们才能感知。2、留守儿童教育兼管缺失。*村里有一所小学(含幼儿园), 全校近280 名学生,教室7名,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 母的关爱以及正确的引导方式,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 学习上无人问津,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的性格就显得格外孤 僻,不爱学习。有教师反映,*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 上很多家庭生育 2 个小孩以上,所以尽管是乡村小学,学生人数 在整个镇来说算是前列的。走访中,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