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 123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B 2C 3B 4D 5D 6B 7A 8A 9A 10D 11C 12C 13D 14A 15D 16A 17D 18C 19B 20D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21科学研究是一套公认的认识程序,是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通过假设、搜集证据、检验假设、形成理论的程序认识世界。(3 分)22 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婴儿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吃、睡和觉醒的周期,且儿童在其情感和性格发展中会表现出进进退退的策略,以此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3 分)23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3 分)24敏感期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3 分)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25判断:错误。(1 分)理由: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成长存在两类不同的时间,一类是生理节律的时间,一类是根据天文和文化习惯的时间,因此孩子的成长要学会控制自我和合乎文化的要求。(2 分)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 1 页(共 4 页)26判断:错误。(1 分)理由: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2 分)27判断:错误。(1 分)理由:复合思维是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概念思维。(2 分)28判断:正确。(1 分)理由:6 个月2 岁半是儿童依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依恋形成阶段。(2 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29(1)成人要能全面理解成熟理论,正确认识儿童不成熟的价值:具有适应作用、准备作用和可塑作用。(2 分)(2)成人应依据儿童发展的特点、速度和质量,以达成儿童成熟的力量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平衡。(2 分)30(1)注意过程;(1 分)(2)保持过程;(1 分)(3)运动复现过程;(1 分)(4)强化和动机过程。(1 分)31(1)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丰富了华生 S-R 公式的内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2 分)(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加坚定,更想控制行为,认为控制是一种最后的检验标准。(2 分)32经验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三类不同的来源:(1 分)(1)简单的练习;(1 分)(2)物理经验;(1 分)(3)逻辑数理经验。(1 分)33吉布森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什么年龄,其提取信息的机制是一样的,它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经济有效。儿童通过三条途径有效获得信息:(1 分)(1)确定刺激的外部特征;(1 分)(2)获得恒常性;(1 分)(3)形成知觉结构单元。(1 分)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 2 页(共 4 页)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但所回答要点论述较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4(1)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和情绪健康的重要性。游戏性是儿童在童年时期的重要体验。(3 分)(2)游戏是儿童自我的重要机能,具有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游戏的本质是遵循快乐原则,自由选择,自由参与,没有外部目的,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儿童在游戏中能感受不同内容、规则、体验游戏的自然结果。(3 分)(3)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绪、疏导压力,积累互动经验,不断平衡内心欲望和外部规则。(2 分)35(1)从发生上看,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产生于经验。逻辑的起源比语言的起源更深远,思维不能归结于语言,也不能用语言去解释思维。(3 分)(2)推进逻辑运算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协调,语言不是思维的源泉。(2 分)(3)在教育中不能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或用语言代替思维的发展。(2 分)(4)思维不能用语言传递,避免灌输知识。(1 分)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但所回答要点论述较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6(1)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3 分)(2)儿童的焦虑,无论真实的焦虑还是神经症倾向的焦虑,根源都是力比多得不到发泄。(3 分)(3)儿童年幼时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真实的危险浑然不觉,在行动中无所畏惧。案例中的女孩就是力比多未能得到正常运作,采取冒险手段。“儿童一旦失去所爱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4 分)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 3 页(共 4 页)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 4 页(共 4 页)37(1)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因此,教育就是推动和促进内化。儿童只有将知识和规则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去,才会引起自身结构的变化。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3 分)(2)对幼儿开展行为规范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的方法往往是首先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接下来就默认孩子能够表现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我们希望幼儿“讲礼貌”,首先说明为什么要讲礼貌,比如好孩子都是有礼貌的、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等等。然后告诉他以后不论碰到谁都要主动打招呼。完成以上步骤后,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孩子能够做到“讲礼貌”了。(3 分)(3)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1 分)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然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中,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内化。(1 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深谙此道,一个幼儿教师,就要善于通过改变客观社会环境,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让幼儿逐渐认同“讲礼貌”等外在行为规则,将规则内化,逐渐将外部行为内化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2 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