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会寻找“新闻眼”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有两种情况很常见: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或有作品获奖,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冥思苦想,却无从下手,即使勉为其难,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字眼;句眼。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眼”,则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新闻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采访中形成的,是记者从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里提炼出来的。它表现在作品中,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组、一句话,也可以是极其精致的一个段落。可以是新闻的主标题、引题或副题,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穿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分散的材料,零乱的思想,就能向一个方向、一个点上聚拢、集中、深化、明晰,就能使铺满一桌子的杂乱的材料依托“传神之语”站立起来,活跃开来。有经验的记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一些看似平常、杂乱的材料或“小事”,通过他们用“新闻眼”一串,立即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来的新闻“漂亮”得不得了。不信,试举几例。甲厂节约一厘钱,乙厂节约一分钟,丙厂节约一根火柴,这些事看起来是够小、够乱的了吧?一般的记者碰到这样的事,可能理都不会理。可新华社记者李峰、余辉音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1963年初,他俩一头扎进北京墨水厂、北京市制药二厂、北京火柴厂采访,很快从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中发现了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主题,并且直接把它写进了通讯里:“一厘钱精神显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就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一篇以“一厘钱精神”为主标题的新闻佳作就这样问世了,“一厘钱精神”成为当时全国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一个老农喜欢植树,可植一次树就被人毁一次,这事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算稀罕。这样的人可以写,这样的事也可以写,但写得不好,很容易一般化。穆青同志不愧为“新闻高手”,他与人合作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写的就是这样的人和事,可特别打动人。通讯通过记述老人潘从正植树一次又一次被毁的经历,发掘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那就是老人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的一番话:“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什么?只有大家齐心搞建设,国家才能富起来。”多好的一番话啊,多好的“新闻眼”啊,谁读了,谁的心灵都会受到震动!1990年9月23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邢芬获得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新华社第一个抢先发出了快讯,比第二个发稿的合众社早了9分钟。这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一般只圈内少数人知道和关心。但新闻出版报记者柳堤了解到此事后却来了兴趣,立即赶写出了一篇500字的消息“新闻战”中的“第一枚金牌”,并以此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条关于快讯时效性的稿子为何能获此殊荣呢?原因就在于这条稿子有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眼”,即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实践证明,新华社在快讯时效上现已具备了和世界性通讯社抗衡的能力。”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句话要告诉世界什么的,恐怕早已不是一条单纯的快讯稿的时效性问题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1982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曾连续两夜借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于是他想到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想到了“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泡、穷靠、穷打、穷闹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遂满怀激情,写出了一篇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好新闻。在这篇不足500字的短消息中,范敬宜于结尾处还忍不住“成诗一首”:“劫后灾痕何处寻?月亮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从一个很平常的现象中,范敬宜信手一拈,便拎出了一个独特的“新闻眼”。这不能不说是功力使然。是否可以这样讲,一些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有影响,说穿了就是因为作品中有一个能够打动人的、好的“新闻眼”。陆机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强调的其实也主要是字眼、文眼、“新闻眼”的问题。仔细推敲一下“中国新闻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及评选情况,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如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冶金报发的一条短消息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尽管存在着时间含糊、导语平平、人物身份不明等诸多缺陷,但因为消息的“新闻眼”(主标题)太抓人了,最终还是获得了一等奖。京郊四胞胎应征记是解放军报的一个见闻式的小通讯,仅680字,也获得了一等奖。为什么?有人说“四胞胎应征”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这话既对又不对。有头脑的读者都知道,这条稿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里,正如评委彭朝丞所言,真正的新闻“是国家养育四胞胎成长,四兄弟长大适龄后又争着应征报效祖国”,这才更是新闻中的新闻。于是,聪明的作者(或编者)在引题中便首先亮出了“新闻眼”:“祖国养育我们长大,我们都想扛枪卫国”。试想想,若没有这个“新闻眼”,“四胞胎应征”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笔者是一个吃“新闻饭”的人,平时最爱琢磨新闻。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你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脑子里可别忘了“新闻眼”;你什么时候拎出了“新闻眼”,你什么时候就会写得出好稿子。1992年,我市两位青年农民代表5万名在广东沿海打工的青年,给当时的地委书记秦光荣写信,提出每人每月积攒100元钱,建立打工仔企业基金会,以支持家乡建设。地委书记给两位青年回了信,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愿为打工青年们回家乡办实业提供一切方便。这事,地委办发了简报,许多人早知道了,包括一些摇笔杆子的人,甚至还包括省一级新闻单位的一些大编辑们。一开始人们以为这是两封很平常的“工作式”通信,才“开花”,没“结果”,算不上什么新闻。消息传到我的耳里后,竟鬼使神差,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趣。我立即到地委办要来一份简报,细细一琢磨:不得了呀!5万打工仔身在异乡,心系家乡,这拳拳之心可是顶呱呱的好新闻呀正如秦光荣同志在回信中所赞扬他们的:“成立基金会,回家办企业的想法体现了现代青年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农民的骄傲!”于是,我依着简报上摘编的两封信,顺手拈来,迅速赶写出了一条充满激情的短消息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区五万打工仔向地委请命,倡议成立打工仔企业基金会,于本报一版围框发出,随即被新华社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结果,就是这么两封原本并没有被人看好的“工作式通信”,因为有了一个好的“新闻眼”,不但真的成了新闻,而且还一下子“响”了起来:此稿第二年竟连获湖南省地市州报、湖南省报纸系统、全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三个一等奖。所谓“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戈公振语),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是也。有人说,写新闻是倚马可待的功夫,要迅速、要快,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拎出“新闻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还真有点难。其实也不难,一句话:这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对你各方面能力和智力的检验,行不行,全看你的造化。不过,方法也有。艾丰同志在新闻采访概论一书中就教给了我们很多好方法。如怎样确定报道选题,艾丰说,“打一个比喻,有经验的记者确定选题时就像那些老狐狸在寻找食物。当他们发现一块可以吃的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不顾一切地猛扑过去,而是围着食物转来转去,直到一切疑团都解除了,它才放心地享受这顿美餐。”他告诉我们,“新闻线索并不等于选题”,“选题往往是从大量的新闻线索中筛选出来的”。再如怎样反复提炼主题,艾丰说,“提炼主题的途径,可以用这样的四句话做形象的概括:凤凰落在梧桐树,穿珠红线在何处,绿叶衬得红花美,玩味再三意更殊。”他同时告诉我们,“一篇新闻作品必须有一个好主题”,“无主题,多主题,坏主题,都是新闻作品中的致命伤”。正确确定报道选题,反复提炼新闻主题,这都是寻找“新闻眼”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当然,至于如何做到更快、更迅速、更得心应手,这就要看你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理论功底、思维方式和新闻悟性了。惟有勤学、勤思、勤实践,其他别无捷径可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