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卷武汉大学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西 方 哲 学 史(上)(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真理与意见(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唯名论(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三表法(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1、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2、 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拉图把理念看作真实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把感性事物说成是非存在,而是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观点,最终形成了关于理念(存在)、原始物质(非存在)与可感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三者间关系的学说。)B卷武汉大学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西 方 哲 学 史(上)(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分):1、芝诺“飞箭不动”诡辩的关键在于否定了运动的连续性。(正确。芝诺将整个运动过程割裂开来,认为飞箭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必然处于某一点上,因而是静止的,而所有静止的点加起来仍然是静止,因此飞箭不动。)2、“形而上学”一词的原意就是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错误。形而上学原意是指“物理学之后”,因后人编纂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各篇时将其置于物理学后面而得名。汉译取“形而上之谓道”之意。)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正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定义是指“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4、古代怀疑论只是对感觉的可靠性进行了怀疑。(错误。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承认主观感受的真实性,而高尔吉亚的怀疑论认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认为一切客观对象,进而是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存在与非存在(巴门尼德将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世界本原表述为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称为非存在,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即“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综合早期自然哲学提出四根说,将万物本质理解为水火土气这四种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每种元素都是房屋不变和有定形的,不能相互转化,但能够通过结合和分离产生万事万物。)回忆说(柏拉图的认识论学说,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中,因而早就具有了关于各种理念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则会由于后者的遮蔽而暂时忘记各种理念知识,需要学习,也就是回忆来重新唤醒这些知识。)原子与虚空(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的点,是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虚空作为非存在同样也是存在的,构成了原子运动的空间。)四假相(培根把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各种思想偏见称为“假象”,它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族类假象,即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偏见;二是洞穴假象,即个人受其环境和习性影响产生的偏见;三是市场假象,即由于语词的误用引起的偏见;四是剧场假象,即由于人们对权威教条的盲目信仰导致的偏见。)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1、 试论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根本分歧。(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实在论站在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和实在的一般实体,也是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这不仅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和发扬,同时也构成了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唯名论则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有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如果共相不是独立实在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和罗马天主教廷的普世性权威就会失去根基,所以说这种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2、说明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内在联系和精神差异。(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深怀敬意,从本体论上来说,他沿着自巴门尼德到柏拉图的思路,承认最普遍的、无所不包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在哲学上的绝对性和第一性。但他反对将各种不同的存在混为一谈,第一个对存在本身进行研究,建立了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也就是“存在论”或者说“本体论”。他深入而全面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具体的个别事物看作是“第一实体”,与柏拉图与普遍的抽象的种属概念也就是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然而他的“第二实体”概念又承认了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也具有实体的性质,从而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部分的回归。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同样表现出这种折中与调和的特点。他的“蜡块说”已经接近于经验主义的反映论,与柏拉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他同时又认为感官只能把握事物的形式而非实质,仅把感觉经验当作普遍知识的触媒而非来源,又明显留有柏拉图“回忆说”的痕迹。)A卷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史”(下)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任课教师:赵林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克将物体产生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第一性质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比如体积、广袤、运动等,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同则是指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比如色、声、香、味等,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2、 身心交感说笛卡尔为了避免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割裂,将人理解为这两种实体的联合体,并认为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是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实质上与其心物二元论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3、 前定和谐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称为前定和谐。4、 普遍立法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去除一切感性的外部条件,仅按照理性的本性,也就是逻辑上的不矛盾律来设立纯粹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这样得来道德律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法则。康德的道德原则相应地可以概括为:“你应这样行动,使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5、 具体的同一黑格尔认为谢林所说的“绝对同一”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也就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一,因此它才具有内在的冲动,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之中实现出来。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1618世纪西欧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错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对概念是从认识论角度来划分的,而从本体论的立场来看,这两派中都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比如斯宾诺莎就是著名的唯物的唯理论者。)2、斯宾诺莎把神当作“实体”,把自然当作“样式”。(错误。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样式是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个别事物。)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正确。思维与存在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也不例外。只是它不再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理论与实践、自然与必然。)4、与谢林的“绝对理性”不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合逻辑的理性精神。(正确。黑格尔认为谢林的“绝对理性”陷入了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出来理解,“绝对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这种逻辑不仅包括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