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现实迫切性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这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与此相应,我国当今的学校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不断变化的时代,变化以其广度、深度和速度渗入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果缺乏应对变化的校长领导力,校长就无法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适时地调整和做出变革,不利于学校在新时代的竞争与发展。正是在这样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不确定的环境里,学校对校长领导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需要从各方面入手提高素质并使各类要素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领导力,更好地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未来十年勾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课程改革与发展已成了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课程改革赋予校长新的职责即课程领导,这也是校长的课程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集中体现。校长对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领导力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但在校长课程领导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课程领导力缺乏认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外交关系上,而很少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对课程建设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课程的内涵,不知道学校课程建设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不了解学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对课程实施能力不强,一些校长很富有工作热情和改革激情,但可能因为经验不足,缺少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基本要求得不到真正落实,出现目前教学存在投入产出不匹配、形式实质相脱节等问题;对课程评价过于单一,许多学校现在仍然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关注差异,进行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成为一种时髦的空话。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当前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亟待提高。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领导力是领导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同视角对领导力的定义会有所差异。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领导情境下,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持续实现组织目标,以领导能力为核心的领导品质。它是领导者的领导知识、领导能力、领导行为及其相关要素在一定领导情境下共同作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品质;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更多的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信心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能力。领导力包含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狭义来说,领导力是指影响力。罗斯特认为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为实现变革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多维的影响关系。领导力首先是一种行为,其次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思想。 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特定的领导体制、领导环境下,校长个人素质与团队领导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作用力。它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校长及校长团队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通过领导决策、激励、创新吸引和影响师生员工,培养高素质、发展性人才,增强学校发展和超越的能力。 课程领导力通常被认定为校长的核心能力,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课程领导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树立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 课程领导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课程管理,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是从课程管理发展而来,又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提倡课程领导并不完全抛弃原来的课程管理,而是以课程领导的理念为指引,集领导与管理这两种不同职能的优势为一体的新的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平衡,主要包括“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多样性与教师教育活动的个性、创造性结合在一起,既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又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领导力的实施目的及基本追求在于使学校课程体系趋向完整、合理、有序,促使学校课程实施趋向灵活、创新与深化。其宗旨在全校上下形成课程建设合力,形成师生成长的共同体。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作为课程教学的管理主体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执行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反映校长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力、课程内容的研发力、课程实施的组织力、课程评价的指引力和课程文化的构建力”等综合能力,其最终指向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效能和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课程领导力亦被视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应然选择。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构成。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价值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价值领导力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外在驱动力方面,校长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内在驱动力方面,校长把自己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施能力。校长的课程价值领导力还体现在校长课程价值领导观的转变,即逐渐由学校上级部门和外部驱动实施课程,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并自觉建设课程的内部驱动。 2.课程规划领导力 课程规划领导力就是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发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的能力。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长在课程规划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又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出发,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课程开发领导力 校长课程开发领导力,主要指校长领导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地方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创造性地设计、开发、丰富课程体系,尤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学生实践活动等载体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社会与感悟人生的平台。 4.课程实施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实施领导力,既是指校长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开展的课程活动,又是指根据学校发展愿景和校长的课程价值观带领师生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就是指校长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课时数开足,并且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即开好。 三、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强化课程理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办学理念关系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要具备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取向、课程发展、教与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与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形势和要求相匹配的教育思想,拥有与学校教育发展愿景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校长作为课程建设的领导者,理应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致力于关注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小学校长课程引领的主导思想即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快乐发展铺路。 (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合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还要具有合理分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校长要充分挖掘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潜能,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研究氛围。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个性特长及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元素。校长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用学生自己形成的课程资源教育、调节学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增强教师课程管理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需要实现学校内部课程管理分权,将课程管理权力适当下放,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严密监控的等级系统、分层式的管理体制转变为新型的纵横交错的互动、民主、开放的管理方式。通过管理权力的下放,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能力,参与学校课程管理。并且通过减少学校课程管理的中间层次,使课程管理结构灵活敏捷,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保持决策的有效执行。具体来说就是让教师具有课程实施的选择权、课程资源的开发权和课程创新的自主权。如果原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是以“规范”为主要特征的,那么新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应该以“解放”为主要特征。 (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教材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工具,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物化形式,但它必然要依附于人而起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加工和言传身教,课程才能作用于学生。因此,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校长课程领导的对象是全体教师,主要任务是把课程领导的“接力棒”成功传递到每一位教师手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与校长并肩作战的课程领导者。学校课程领导不单是校长一个人的课程领导,每个学校的成员都是有意义的建构者,都可以为课程问题的解决和课程品质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校长应该将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和研究者,对教师提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等方面的要求,关注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师管理观念,改革管理制度,变以管住教师为目的的规章制度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有效机制,变“自上而下”的集体教研为“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切实提高课改实效。 (五)强化课程管理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校的课程管理评价工作对课程与教学工作的管理起着导向、约束、校正和激励等作用。为了使课程评价真实、科学、准确、有效,学校必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全面考察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各学科、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校长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为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还要建立完善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注重学校发展过程,增强学校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的核心能力,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长只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强化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进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课改合力,并且通过增强教师课程管理的主体性,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课程管理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应对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校长提出的挑战,推动课程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国.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从观念到行动J.中小学管理,2009,09:34-35. 2张光耀,张永良,欧阳铁光.课程领导:校长推进课改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59-61. 3罗明福.浅谈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八强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6-7+14. 4蒋纯焦,陈琪.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09:28-30. 5张金成.校长提升课改领导力的“五项修炼”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29-30. 6蔡国庆.试论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1:31-32. 7郝明君,王光明.基于教师管理视角解读新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出路J.天中学刊,2007,03:6-9. 8魏进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