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优势资源。我省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的部分县有悠久的油茶经营历史和良好的生产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影响,导致油茶生产经营粗放,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下降,油茶这一特色资源优势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油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我省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 油茶综合利用产业链长,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前景广。我省是南方重点油茶产区之一,现有资源面积100万亩,年产茶籽1.4万吨。充分利用油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特点,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省山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满足社会和大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内容,要认清油茶产业在我省发展特色商品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产品市场需求,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把我省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二、明确油茶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调整优化油茶品种结构,切实提高油茶生产力水平;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综合开发油茶产品,提高油茶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油茶产业,使油茶发展成为我省适宜发展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完成新造油茶林300万亩,低产林改造100万亩。全省油茶面积从现在的100万亩发展到400万亩,通过新建油茶基地和低产林改造,平均亩产茶油达到30公斤以上,全省实现年产茶油12万吨和年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建成精炼茶油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龙头加工企业35家,全省油茶相关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全省油茶产业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产品开发销售一体化,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科学引导油茶产业发展 (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按照国家和省的油茶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以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的天柱、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岑巩、玉屏、松桃、铜仁、册亨、望谟等11县(市)为重要产区,以黔东南、铜仁、黔西南、遵义、黔南、安顺等市(州、地)的黄平、台江、镇远、剑河、三穗、施秉、江口、万山、石阡、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兴义、贞丰、正安、凤冈、惠水、平坝等19个县(市)为一般产区以及全省适宜种植的其它县(市、区)共同发展的油茶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建设格局。充分利用我省油茶产区资源优势,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在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等地培育扶持35家油茶加工的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加强油茶良繁体系建设,优化油茶品种结构。 油茶良种壮苗供应不足是当前制约我省油茶发展的主要原因,要加快建设我省油茶良繁体系,加大油茶良种的选育和扩繁力度,大力推广使用芽苗砧嫁接技术,全面使用嫁接苗,慎重使用扦插苗,严禁使用实生苗,确保油茶基地建设使用优良无性系等良种壮苗。进一步加大对天柱、黎平、锦屏,松桃、玉屏、册亨等县新建或改扩建良繁基地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在我省产区已表现出丰产性能的湘林系列、长林系列、岑软系列油茶优良品种,实现近期年繁殖优良无性系苗1500万株,2015年后年繁殖优良无性系苗4000万株的目标任务,满足基地建设对良种壮苗的需求。 (三)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规范生产秩序 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油茶种植农户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加大对油茶种苗管理的执法力度,实行油茶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种子、嫁接穗条的来源管理,确保油茶基地建设使用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要实行“三证一签”制度,真正做到“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坚决打击非法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嫁接穗条和苗木的行为,切实保证油茶种苗的质量。 (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扩大优质油茶资源。 油茶低产林改造要在对现有油茶林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生产水平,科学合理地采取抚育、适量嫁接和更新等措施,努力提高现有油茶林的单产和经济效益。对立地条件较好,林相整齐,中壮龄植株占多数,但因长期掠夺式经营形成的低产林分,要采用林地垦复、密度调整、合理施肥、病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抚育改造;条件许可的可以间作矮杆农作物、养蜂、灌溉,提高单产;对产油量低、林相不整齐,老化衰败,老、残、病、劣植株比例大的林分,宜直接用优良品种进行更新造林;对油茶林相较为整齐,中壮年植株占多数的,且由于品种原因造成产油量低的林分,可采取嫁接换种的方法进行改造。 新建高标准油茶基地,一是要做好造林地选择,我省东部地区要求海拔800米以下,西部地区要求1100米以下,酸性土壤,土层厚度60cm以上,土壤肥沃,适宜油茶种植的地域。二是要实行多个优良无性系配置造林,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坐果率,达到高产目的。三是必须使用良种嫁接壮苗。四是全面推广油茶配方施肥技术,强调施足基肥;五是严格按照油茶的相关技术规程,实施整地、挖穴、栽植、抚育、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六是有条件的地方,提倡油茶林地间作矮杆农作物和实施养蜂、灌溉等措施,以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 四、加强政策扶持,努力营造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积极拓宽油茶产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争取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扶持油茶产业发展;二是要将发展油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规划安排油茶基地建设;三是要通过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四是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扶持油茶加工企业、种植大户、油茶专业合作组织等,促进产业发展;五是各级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对油茶高产示范基地进行扶持。 (二)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要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要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要通过林地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 五、积极培育油茶龙头企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一)积极培植油茶龙头企业。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并提出产品补贴、以奖代投等相关政策建议,争取落实扶持油茶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引导和鼓励油茶加工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引进资金、技术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壮大具有本省特色的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五是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各自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挖掘茶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贵州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是要重视培植油茶种植大户,要通过相关项目扶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合理流转林地等,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要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油茶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三是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以村带村,以户带户,在强化基地建设、产品流通的基础上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 依靠科学,强化科技支撑,是实现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各级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油茶科技攻关和推广,强化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切实解决油茶发展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建立优良无性系高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各油茶发展重点县要尽快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点2个以上,通过综合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油茶发展。 强化工作指导,搞好信息服务是适应油茶产业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发展油茶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各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油茶及其产品,扩大社会的认知度,增加消费群体,增强油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油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行业指导水平,正确处理好生态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实注意生态保护,防止毁坏森林资源。要努力做好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使种植油茶的农户真正得到实惠。贵州省林业厅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