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分析【摘要】文章探讨了操作风险的含义,结合银行现有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析了我国操作风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优化程序制度和流程设计、加强操作风险的度量、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控制 2005年以来,国内金融业发生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的责任人的级别之高,损失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众和潜在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心。2005年年初,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卷款10亿元潜逃;3月24日,银监会查出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涉及金额1.15亿元;仅8天之隔,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元烂尾楼骗贷大案暴光,等等。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正在逐渐显现,控制操作风险迫在眉睫。 一、操作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 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方面,学术界已有不少的探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界定,使得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风险定义。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操作风险定义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出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的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 (2)内部的人员因素。包括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员工的业务能力、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例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 (3)系统因素。包括软件、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这样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款、取款未下账等。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将钱取走将使银行蒙受无谓的损失。 (4)有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黑客攻击、盗窃以及地震、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在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部和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额占到全部损失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黑客攻击等技术性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 二、操作风险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我国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以来,各商业银行都在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仍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还是操作风险的度量、管理和化解手段上,都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其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上。操作风险与之相比,不论是在制度规则和认识水平上都比较低,尚未形成内控文化。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就形成了国内银行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我国向来是“人治”为主,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才采取强硬的处罚手段来进行管理,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使许多重要的防范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2、内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阶段各银行的管理体系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支撑,在全行范围内,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政策标准,使操作风险的管理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第二,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利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第三,未建立操作风险评价、监督和整改机制。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操作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主要利用稽核、审计等事后行为来控制风险。缺乏全过程管理,缺乏对操作风险历史损失数据的积累,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以及整改和反馈机制,一旦制度设计有缺陷,往往引发系统性风险。 3、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从我国银行业发生的很多案件来看,许多风险的产生都是与制度未被严格执行有关。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制度本身不完善,不能涵盖所有的经营活动。有些制度之间互相矛盾、制度之间交叉,出现管理盲点,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二是由于商业银行传统体制的原因,负责人的权力过于集中,凌驾于制度之上成为“土地主”,违规操作,制度执行人员不敢执行。三是以存款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基层负责人为了扩张业务,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放弃制度的执行,使制度成为空谈。四是制度的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国内大多数银行制度建设的速度相对于国外银行较慢,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在发生风险时,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无疑是“亡羊补牢”。 4、管理手段落后 国内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大多以定性管理为主,定量分析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是依靠内外部审计报告、财务报表、政策规定,由专家评估风险进行管理。我国目前操作风险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大多为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执行风险管理的任务时会遇到过多的阻力。国内银行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较国外银行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工作效率大大地降低。 5、缺乏对操作风险的度量 商业银行要满足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的要求以及建立经济资本风险约束激励机制,对操作风险的度量是很重要的。由于操作风险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难于进行组合管理与风险对冲,现阶段还没有将风险的度量纳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现有的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适合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很多银行的历史损失数据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数据的缺失也为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的建立增加了难度。 6、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许多不良风气横行,银行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每位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时,由于银行委托代理层级较多,信息严重不对称,风险管理上存在盲点和盲区,这样就为一些责任心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员工提供了犯罪空间。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趋向于复杂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综合柜员制等新兴的银行服务方式都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银行仍然是经验型和关系型的员工,人员的流动性不大,导致了新兴业务人员的匮乏,增加了操作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这要求银行自上而下的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银行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首先了解主要的操作风险所在,对操作风险有一个全面地把握,制定相关的政策、程序和步骤。在全行内部倡导操作风险的管理理念,强化每个岗位,每个人的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到以科学的理念管理风险。 2、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完整且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设立一个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中心,用于协调和监督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改变目前多级风险管理的模式,建立集中、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操作风险进行集中的管理,逐步形成横向延展,纵向深入的扁平化模式。其次是在这个体系中建立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整改等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做到风险发生之前评估,风险变动时监测,并有相应的策略、方法来控制风险。再次是要定期对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建立员工行为防范检察制度,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 3、要优化制度和流程设计,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 商业银行要定期在各级机构各业务组织开展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查找新出现的“风险点”,建立“风险库”。根据预测,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各类经营管理流程,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通过对业务和管理流程实施连续监控,对制度的不断改进,不断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 4、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 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内部审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系统以极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直接归董事会领导。同时对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对其不作为和过失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检查活动,建立对疑点和薄弱环节的持续跟踪检查。其次,各部门应当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风险管理部门要从经营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上交风险报告,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其他业务部门各司其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防范和管理风险。再次,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从巴塞尔协议和以往商业银行的实践进行参考和研究,选择出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和缓释方法。 5、加强操作风险的度量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开展,推行对操作风险的度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建立操作风险的历史损失数据库,不断积累内部数据,为操作风险的度量提供强大的数据基础。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建立一定的风险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交易失败的次数,员工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或严重程度,从而量化操作风险。各商业银行可以立足于现有管理实际,对新巴塞尔协议的建议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将主观风险控制经验与历史损失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操作风险计量模型。 6、加强员工道德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水平 员工自觉的思想约束是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防范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来培养所有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能力,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自上而下的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的控制环境,做到人人关心风险、把握风险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德全:浅析商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6(6). 2潘建国、张维:商业银行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金融论坛,2006(8). 3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达潭枫:建立操作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6(8).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