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题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我们实施的新课改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了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强大惯性,校本研修在好多学校开展的并不得法,甚至没有受到真正的、应有的重视,所以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受到了影响,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新课改的推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校本研修能否有效开展起来,决定着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的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而新课改若要成功,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能否积极参与则取决于能否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研训机制,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规律,让基层校长和广大教师真正领会校本研修的意义,掌握校本研修的理论知识、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式,真正把校本研修开展起来,使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申请了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二、课题的界定、研究的价值和目标“校本研修”( 包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把培训与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以校为本的继续教育形式。它以中小学教师为研训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训对象、并且将研修成果直接作用于学校实际的研修活动。简言之,校本研修就是一切在学校,一切基于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研修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育观念、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是为了解决目前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校际资源,探索校本研修的内容与方法、规律和途径,进而建立研修机制,提高研修效益,通过校本研修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1)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2)使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专业水平持续发展;(3)、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科意识和能力,使教师逐步成为研究者,具有不断求新的精神;(4)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一)理论依据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同伴之间的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质量,而且在互助学习中,教师既是参与者、聆听者又是解释者,比单纯是聆听或解释者的认知水平高得多。2、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认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提倡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够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3、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教师角色是否得以转变,取决于不断地学习、反思、研究。教师只有认真地反思自己,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从而与学生共同成长。(二)实践依据 1、新课程改革实践需要有校本研修的支持,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2、校本研修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长没有尽到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3、校本研修开展的不得法,形式化严重。 4、大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专家级教师,无不走校本研修之路。四、研究内容及研究基础1、研究内容:(1)目前校本研修存在问题及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2)探讨学科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3) 校本研修模式及其实效性研究;(4)校长与校本研修。 2、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来源广泛,成分多样。既有一线骨干教师,也有教研员,教研组长或学校领导;既有中小学教师,也有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既有村小教师、山区教师,也有市区重点学校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研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有的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过教学论文,有的承担过遵化市级公开课。这样的课题组组成,便于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协作研究。尤其是一线骨干教师,他们可以实现“研”、“教”结合,在“教”中“研”,在“研”中提高“教”的品位,不断积累一手研究资料,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课题组成员自己筹资订阅了一些期刊、购买了一些书籍、参加过一些教学研讨活动等。各单位领导也都给课题组成员提供了研究时间。五、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课堂观察、听评课、问卷和访谈,了解当前我市教师的教育教学、校本研修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方案,写调查研究报告。2、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等。3、反思实践法:在实践与研修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4、文献法:查阅文献,了解校本研修方面的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六、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1)、成立课题组。(2)、收集资料论证选题、课题申报立项。(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课题组成员分工阶段(2013年9月)3、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1)、深入中小学对教师研修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有关成员形成本校调查研究报告。(2)、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案例、体会、反思、论文等。(3)、课题组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经验研讨交流会。4、汇总阶段(2014年6月7月)(1)、课题组成员总结并提交研究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七、研究过程及成效从2013年7月起,我们开始运作本课题的立项事宜。后经有关专家论证,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被批准立项开题。本课题组按照我们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成员的分工安排,开展了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研究工作。首先,课题组开展了两次大型调研活动这两次大型调研活动,每次都先后持续了十多天,由教师进修学校的有关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及其所在学校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完成的。目的是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和对参加培训的态度、意见及建议,掌握我市培训者的教学情况,为以后改进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工作提供一手资料,最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1、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及参加继续教育有关情况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为五个小组,到本市26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教学水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有了清晰了解,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今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共听课68节,涵盖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多个学科;座谈了100多位基层教师;发出问卷678张,收回问卷630张,其中有效问卷620张,符合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的要求。在听课、问卷、座谈中,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许多教师教育观念还是传统的,传统的方式方法在他们的教育教学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传统的串讲或变相串讲还很普遍;多数教师上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完全是为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教;毫无启发性的师问生答还被一些教师当作启发式教学而视为至宝,等等。第二,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备课讲课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的独到见解,教案照搬参考书,作业、练习照搬习题册,没有教师个人的独立设计,没有对文本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比如,有时我们感觉某位教师课讲得不错,可翻开教材一看,发现他完全是照搬教材,没有一点个人的处理,原来是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设计得好,才使他的课显得比较好。教师照搬文本,是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第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还很不普遍,有些既使用了,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有的学校没人会用现代教育设备,新上的多媒体教室被闲置起来;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屛幕只起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由于操作上老是失误,讲课不时中断,效果反不如使用小黑板好。像这样,不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影响了教学质量。第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失当,流于形式。有的语文教师在不向学生提出任何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学,而且自学时间过长,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使学生的自学漫无目的。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拿很简单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这种为自主而自主,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做法,不论从新课程的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好的。第五、培训工作还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基层教师对进校师训工作的满意程度情况为:满意313人,点48%;较满意276人,42.5点%;不满意60人,占9.2%。在一项“师训工作对教师个人提高所起作用”的调查中:认为作用很大的265人,占39.3%;认为作用较大的140人,点20.77%;认为一般的208人,占30.8%;认为作用较小的49,占7.2%;认为无作用的12人,占1.8%。在座谈中,一些教师也认为师训工作对教师个人专业提高所起作用与他们期待的出入很大。从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看,我市的课程改革虽已初见成效,但距离新课程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要想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大教师校本研修的力度,改变现有的培训体制、内容和方式(1)、培训内容由新课程理念转向学科教学。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基层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是:要求学习新课程理念的132人;要求学习新课程教学技能的220人;要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261人;要求学习学科教材教法的98人。再从进修学校培训内容看。从2002年开始进行新课程理念培训,至今进行了多年,共培训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箦略、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的学习与指导、新课程与教师素质的提高等近20个专题。通过这些培训,我市教师已经接受并基本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在急需解决的已不再是理念问题,而是如何把新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的问题。培训内容的转移和深化,既体现了培训工作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宽泛到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时也是我市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实际需求。(2)、随着培训内容的深化,培训体制应有所改革:具体学科的培训,应走研训一体化的道路。在我市,学科培训一直由教研室承担。相比之下,他们比进校教师更了解中小学教材及教学情况,而且,由于他们掌握着统一考试的出题权和阅卷权,他们的培训会更有号召力。只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多,他们的培训很难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相反,进校没有升学压力,进校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小,而且,从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校教师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一直在从事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如果由进校和教研室共同进行新课程的学科培训,走研训一体化的道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必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3)、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基层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是:希望采用听课、评课式的457人;希望采用专题研讨式的125人;希望采用专题讲座式的59人;希望采用课题研究式的68人;希望采用看录相形式的283人。这说明,单一的专题讲座式培训已不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而且对于具体学科的培训也不适用。今后,除专题性科目采用专题讲座的培训方式外,学科培训应更多地采用听课评课式、专题研讨式、课题研究式和看优质课、示范课录相的方式。目前的网上研修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的研训方式,应当加以研究、利用。(4)、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以前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培训常常是以通过上级的统一考试为目的,受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许多学校新配置的多媒体教室处于闲置状态,有的教师即便用了现代教育手段,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许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