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新的教育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必须切实转变或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传统教育观念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书”,是把学生原来不具备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构建。新的教育观应该是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划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生学习;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只注意到学生三维世界的一个方面,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给予,即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2.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调查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激励多少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心理、生理、价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走出失败的阴影却是不易的。如果让孩子老是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而成功教育能使孩子找回自信,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得到强化,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这就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曾经有个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一样,都是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这样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常用“桶”和“碗”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由此而产生的评价体制也就必然以学生的“碗”接没接到水、接了多少水为标准。这样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自然就会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的学生视为“差生”,尽管他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很优秀或大有可为。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正如北京市光明小学“我能行”激励式教育中的一句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平等、民主、合作 师生关系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 从工具到顾问 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位顾问,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这样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不再只是一个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从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 掌握新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理论的新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的是一场学习上的革命。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1.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2.教师要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要设计真实的任务,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善于与学生并且善于组织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多维互动,设计支持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即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种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但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突出,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首先要确立这样的几个观念:1.“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学生观;2.“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3.“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育观;4.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同时还要求老师努力做到: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重视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经常使用他们所有的智能,并模糊评估和课程之间的界限,把评估当作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新的理论将会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让我们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成熟。 确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是做什么的?过去的回答我们常可以听到的是教书的。长期以来,把教材中的知道传授给学生成了老师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教材是过去的、占据老师全部教学内容的教材观。 在新世纪,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因此,新的教材观应该包括: 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 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超越”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和“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