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政治课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者:钟清亮 发布时间: 2011-11-21 9:47:58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课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实践体验,相当多的教师教学中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知识的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是一堂政治课的写照。政治课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了“课堂讨论法”,认为据此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然而这种讨论法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不再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只是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种接受性学习方式以预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为目的,因而它一定是固定的、封闭的、消极和被动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改变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强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 基于以上所述,本课题就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对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更好的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政治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打破过去“满堂灌”“满堂听”的枷锁,还学生以真正的“自主”。教师说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探索的时间在增多,教师正慢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在一些政治课堂中,体现学生“自主”的方式在增加,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然而,让我们仔细地分析这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就会发现,在这些热闹的背后存在着危机,学生会合作吗?学生会交流吗?学生会探索吗?现在的小组合作不能说是合作、小组交流不能说是交流,只能说是一个学生在做、在说,其他同学在听、在看,缺少的是合作的方法、合作的形式,徒有一些热闹罢了。本人认为,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没能从根本上改革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因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以教师教学法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课堂讨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其实效性,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3、是我校政治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其它许多兄弟学校一样,由于应试的原因,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倒置,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少。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依靠性增强,学习效益低下,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实际调查显示,我校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主要采取传统的传授法,只有在面临教学检查或教学评优时才运用课堂讨论为自己的教学增加亮色。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近年来,虽然我们已经熟悉到了这样做不良后果,并力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但遗憾的是,我们自身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尚存有许多的迷惑与不解。虽然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早有涉及,但这些研究都不充分,尤其是操作层面的研究更显不足。本人进行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就是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最终寻求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提高政治课课堂讨论实效的策略,使我校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发展更具生气和活力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支撑)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3、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讨论中存在的现象。4、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5、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1、讨论:辞海对“讨论”的解释是“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定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马太利普曼探讨了“交谈、对话和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所谓讨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与另外两者相比,讨论过程要保持适度的严肃和嬉闹。”课堂讨论虽是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但同样持有讨论的内涵,即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seminar)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音译为“习明纳尔”,原意为“苗圃”或“发祥地”,后转意为学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现代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3、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研究:通过调查课堂讨论的现状,分析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1、调查目前我校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的现状。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多数是过分地注重讨论的形式,对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讨论的目的不明确;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教师对讨论缺乏适时的点拨与引导;没有讨论的实际结果等等。2、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问题或易或难,缺乏讨论的价值。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学生思维水平肤浅狭隘,教师缺乏准确客观的即时性评价。3、课堂讨论的形式及原则的研究。4、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研究。5、讨论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围绕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设计的梯度,以使活动课中的问题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通过多重的问题设计、讲答,在原有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问题的设计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对策研究。准备策略:科学安排课堂讨论的组织组织策略:适时调控课堂讨论的过程结束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探索哪些方法与策略更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并在研究探索中提高讨论交流的实效性。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研究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引导调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参加讨论交流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开展讨论的参与率。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六、课题研究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目标性原则。即始终定位于课堂讨论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讨论的效率。、民主性原则。即坚持全员参与和师生互动、实效性原则。即课题研究务求实效,增强成果意识。、应用性原则。即注重方法论的运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理论总结。七、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将综合选用多种研究手段,诸如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学生课堂讨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对策。2文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3、行动研究法:依据调查出的情况,分析原因,制定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形式包括课题研究方案、报告、论文、课件、教案等多种形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