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答: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答: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材料一: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孔子:老子: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4试评价孔子和老子的“不争”。答:答案: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老子是从顺应天道来讲“不争”的,主张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不自己显示自己,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己夸耀自己,反能功绩显露;不自以为贤能,因而能长久。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内则)5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孝道”的内涵。(不超过6字)答:答案:恭敬不违。6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答:答案: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者必须做到的,子女要让父母身心快乐,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对父母的过错委婉劝说,替父母操劳而没有怨言,在生活方面尽心周到侍候。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稍加规劝。看到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恭顺他们,不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实际行动。(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曾子说:“孝子养老,要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志,敬备礼乐,使他们听得高兴,看得快乐,使他们起居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周到侍候,直到孝子去世。所谓终身,不是说终父母的一生,而是终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父母喜爱的,自己也要喜爱,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都要这样,更何况对父母所爱的人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7请简要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答:答案:在孔子看来,孝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孝,包括孝养、孝顺和孝敬。8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观点的评价。答:答案:“孝”不光是要在衣食等物质层面为父母提供保障,还要关注父母的精神层面,不让父母担心,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关爱他们。孔子对“孝”的观点涵盖了这两大方面,对现代人如何践行“孝”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节。”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亡故,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最难。(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年轻人效劳;有了酒食,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荀子性恶)【注】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谄媚。中:中正之道。傀然:坚定的样子。9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是:_。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意近、有理即可)10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答:答案: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指导下的勇敢行为的具体内涵。六、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112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11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请孔子的依据是_,孟子的依据是_。答案: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12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答: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君。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七、(2019嘉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4 题。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1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指_,“君臣之义”指_?答案: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言行合礼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1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评价这两种人生观?答: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两人的选择,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甲:子路说:“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乙翻译略)八、(2019台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15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答:答案:(示例1)是揶揄。晨门可能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揄孔子不知难而退。(示例2)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示例3)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可能是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16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答:答案: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