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阅读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性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自主性阅读是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 一、自主性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 自主性阅读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把需求转化为明晰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好阅读的信心。 新课标要求79年级阶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阅读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其中有着学生自己的发现、构建与创造,哪怕它们是幼稚的,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入到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去,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构建。一位曾获全国讲课比赛大奖的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时,预想的思路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最后老师总结。但在深入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在教研员的启发指导下,他果断地抛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真正上公开课的时候,这位青年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思路:导人一学生速读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疑问一问题相对集中,小组讨论一师生一起确定重点问题,全班研讨一总结评价。整个教学思路从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教师教的思路顺从学生学的思路,学生由带着问题读变为在读中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过程的展开,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直接制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运用学法的能力和思考能力。自主性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学生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都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新课时,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受侵犯、国土遭受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朗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些话给学生某种引导,使学生先入为主,思维被箍在筐子里,难以活跃起来,也难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们提倡初中语文先学后教,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体验,在一次次体验中感悟、积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 (二)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想像放飞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所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结果。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范文的学习、感悟,陶冶学生学习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即是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无论要达到哪种目的,学生的自身体验、感悟、阅读的过程都非常重要。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决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就是阐述这个观点。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讨论、读书、思考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质疑、创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 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乃至半小时,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要好。假如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才会有学生积极的思考,才会有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 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和培养。 (四)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是了解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后,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做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标题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苦练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进行提问,“谁苦练?”引出课文的主人公陈招娣。“苦练什么?”引出苦练的内容加练五十个球。“为什么苦练?”又引出苦练的目的为国争光。在标题上多问几个问题就能把以上几个内容结合起来,概括出文章的题旨。 二要求学生预习,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三是在深入学习教材的同时,诱导学生质疑。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坡度,教会学生提问,渐渐达到会问的目的。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佛牵,强而佛抑,开而佛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会问。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课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问。 四是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饶有兴趣的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提问。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解疑:晁盖、吴用他们为什么要劫取生辰纲?怎么样智取?生辰纲被劫后杨志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设计问题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发现”新规律、新体验、新知识,使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拓展,从而达到深刻、富有新意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内容仅供参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