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 课程教案课程编号:07115总学时: 108 周学时: 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上学期(哲学)开课时间: 使用教材:,中国哲学史,郭齐勇主编,2006年版 授课教师姓名: 章节一、先秦诸子学课时30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哲学形态为诸子学,各家学派之间相互争鸣,形成活跃的学术气氛,其中有六家主要的哲学流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掌握这些主要哲学流派的学派思想特点及学派起源,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把握他们学术路向的相同与相异,明确先秦诸子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的理论贡献及在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明确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的各自起源及代表人物,掌握这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内容,及相互间的理论争鸣。突出方法:比较分析法。如比较分析孔、孟、荀三者思想间的继承与发展,以此凸显儒家在先秦时期理论的演变及关注点的转折;比较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其相互论争、批驳的原因及体现;比较以儒法两家所代表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比较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比较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不同人性判断,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不同天人观的论说。惠施与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上都体现了名家重辨名的特点,但亦有不同思维走向,对此亦作比较分析。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儒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其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原因;如何看待名家的“白马非马”论、历物十事等哲学命题所蕴含的素朴辨证思维与诡辩思维;韩非子提出的法、术、势合一的法哲学思想的理论根源及当时的社会作用,如何评价分析。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及理论贡献。突破方法:历史还原法。如将各家哲学置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下,分析各自的起源;从儒、道、墨各家当时兴起的阶层来分析儒与道、儒与墨思想差异的原因。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以下同),第15121页。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李振纲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以下同)第3108页。中国哲学智慧,向世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以下同),第2161页。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授课思路:此部分从追溯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酝酿开始,对原始文明中的宗教、道德与政治作一历史的回顾,阐述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形成时期的哲学观念,如阴阳五行说、和同观念等。正是原始文明乃至夏、商、西周的理论为奠基,促成了先秦时期繁荣的哲学局面,产生了众多的学派思想。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战国中国孟子的发展而有战国末期荀子的集成。老子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主干学派道家,而后庄子发展而有老庄并称之说。出生小生产者的墨子开创了墨家学派,与儒家针锋相对,成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战国时期活跃的思想氛围和言论的自由,促成了一批辩者的产生,这些辩者注重名实之辨,共同称为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子和惠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法令的实践总结,逐渐了形成注重法治,阐扬法术的法家学派,韩非子就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设问:围绕先秦时期涉及的哲学思想,形成一些问题需要思考,有: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墨子“非命”、“天志”思想的矛盾;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如何理解“万物皆备于我”思。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得到什么启发?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如何理解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孟荀人性论的区别。如何评价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讲解要点:一、中国哲学的诞生1、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2、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3、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方法二、孔子的仁学1、孔学的核心理念:仁;2、仁在诸德中的贯彻;3、中庸的方法论;4、德治理想三、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1、墨学的宗旨兼相爱、交相利;2、三表法与非命;3、天志、明鬼、尚同;4、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5、墨学式微的思考四、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1、老子及老学之精神;2、老子对“道”的诠释;3、道法自然与为无为;4、对有为之学的批评五、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1、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2、性善论的先验设定;3、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5、独立人格与士精神;6、王道主义社会理想六、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1、“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2、对人类理智的嘲笑;3、自由与幸福;4、“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5、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七、名家的辩言与奇谈1、名家辩者的学术个性;2、惠施的智辩及相对主义;3、公孙龙的名相分析;4、辩者二十一事;5、后期墨者对名辩的贡献。八、荀子的哲学思想1、天与人的关系;2、“虚一而静”的认识论;3、人性与人道九、韩非子的法哲学1、对老子哲学的发挥;2、人性的弱点;君主权力论:3、法、术、势。教学后记章节二、两汉经学课时6教学目的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理性哲学思想。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儒学由子学向经学的形态转变对儒学自身的影响;经学内部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原因;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论说,即天人感应论的理解,及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王充对东汉“虚妄”之说的批判。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汉武帝时的儒学独尊对比,由此挖掘儒道思想运用于政治产生的不同效果;对比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第125170页。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13127页。中国哲学智慧,第6173页。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设问:如何理解、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分析董仲舒从“中民之性”出发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如何看待王充提出的命定论?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王充无鬼论思想及意义。讲解要点:一、汉初的哲学思想1、汉初的黄老思想(1)黄老道家的渊源与理论实质(2)黄老思想的盛行及其影响二、两汉经学略论1、两汉经学的形成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三、董仲舒的哲思想1、天人感应说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3、“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四、谶纬神学的流行及其批判者桓谭1、谶纬之学2、桓谭对谶纬之学的批判(1)反对谶纬(2)形神关系五、王充的哲学思想1、“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观2、强调“效验”的认识论3、“相裁割”“相奉成”的辩证法思想4、遇与不遇的自然命定论5、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6、无神论思想教学后记章节三、魏晋玄学思潮课时9教学目的了解玄学是继两汉经学式微和名教危机而在魏晋时期崛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抛弃了汉代哲学的繁琐和神秘之弊端,而注重思辨性。明确玄学思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家哲学的转型,是 道家自然主义与儒家人伦主义的相互融会。把握其探讨的主要哲学问题是本末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关系之辨、言意之辨等,掌握其中的主要论点。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玄学是在魏随着门阀世族势力的发展而兴起的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玄”字来自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解魏晋玄学的文本是“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是道家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型,是道家自然主义与儒家人伦主义相互融合的产物。魏晋玄学家普遍关注的哲学问题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言和意的关系问题等。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论点。突出方法:分类论说法。在魏晋玄学这一社会思潮中,哲学家针对社会问题形成一些集中关注的问题,如对本末、有无、动静、言意、自然与名教等抽象问题展开形上玄思。因此讲授中以这些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基点,论说各异的哲学观点,以此对每一哲学问题的论说有一明晰的认识。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玄学作为儒道合流的一种哲学思潮、社会思潮,其对传统道家与儒家的继承及超越的具体体现,言意之辨这一问题的哲学意义及现实价值等。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在分类论说中,对围绕每一具体的问题提出的不同论点进行对比,以此突出各种论点的特点。此外还将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对比分析前后阶段理论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突出每一阶段谈论主题。以此对魏晋玄学的发展有一整体宏观的把握。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第170181页。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13127页。中国哲学智慧,第7388页。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授课思路:汉代经学由于其繁琐、僵化、神秘而最终导致逐渐式微,继此而起的是三国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思潮。这一玄学思潮以其独特的思辨之风给思想界吹来一阵自由清风。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些阶段的哲学家们集中围绕有无本末、言意、名教与自然等抽象论题展开形上玄思。建构其多彩的哲学体系。设问:评价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评价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郭象的“独化”的内涵分析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讲解要点:1、名教自然之辨(1)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2)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3)郭象的名教等于自然2、本末有无之辨(1)王弼的贵无论(2)裴頠的崇有论(3)郭象的独化论3、言意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