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孙江波一、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案例(一)名师成长之路1、路培琦老师成长之路路培琦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自然特级教师,他和浙江章鼎儿老师一同被誉为我国自然教学的两座“丰碑”,久负盛名,素有“南章北路”之称。路培琦、章鼎儿、王子平三位老师被誉为我国自然教学“三剑客”。我们看看路老师的简介便知他在我国自然教学领域达至的境界是非常之高。路培琦,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主编。原任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进修部自然教法教师。曾参与人教版自然教材、小学自然教师手册、小学生学自然、小学自然教学法等书的编写,著有专著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曾任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自然学科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研究会理事等职。路老师执教的一节植物的果实,成为体现自然课改革精神的代表作,又由于两次参加了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培训班,在自然和数学两个学科中大胆探索,兰本达教授专门写信邀请他去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传授“探究研讨”教学法。路老师的两篇自编课: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课堂实录见http:/www.pep.com.cn/kcs/alyj/xx/200212/t20021204_14166.htm)和连续测量一杯冷水加热的温度(教学设计见http:/www.xxk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8),这两节课使用的教具极简单,人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选择的角度,设计的教法与学法却颇为新颖,是一般人难以想到的。这两节课的内容有价值,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更是难能可贵,堪称“一举多得”的杰作。再看路老师的从教之路,参加工作以来,曾在一所师范二附小教书,开始教过语文、数学。他在课余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模型飞机,搞半导体收音机等。由于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校长便让他教了自然课。从1960年参加工作一直到1980年,20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也曾在市、区做过几次公开课,但总没教出什么名堂来。因为那时大纲、教材是旧的,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也是陈旧的,总是在那些知识上下功夫。1981年接受人教社试教新教材的任务是他教学思想的转折点。试教植物的果实(教学实录见http:/www.jydoc.com/article/989459.html)那一课时,刘默耕老师从北京赶来听课。课一开始,路老师让学生汇报一下带来了哪些果实?结果有的孩子把胡萝卜也带来了(那时还没有讲根),有的孩子说胡萝卜不能算果实,一些孩子抢着说胡萝卜算果实,一下子形成了两派争论起来。于是路老师说:“胡萝卜算不算果实,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现在先听我讲。”课上完以后,刘默耕老师问他:“刚才课上孩子们争论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场面多好啊!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争论下去呢?”他说,“我备课时没有想到这种情况,怕驾驭不了”。刘老说:“你很能驾驭课堂。三言两语就把他们压下去了。问题是向哪个方向引导。”这是路老师对植物的果实这一课的第一次试教。在刘默耕老师的启发下,他大胆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改进,从“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讨论开始,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整个教学结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堂体现自然课改革精神的代表作。路老师常说:“热爱是我最好的老师”他最感兴趣的是科技,这也是他走上自然教师之路的“先天因素”,是他偏重于理科爱好决定了自己发展的道路。路培琦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幽默,也特别亲切,所有上他课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紧张。有一回,他在深圳上课,他向孩子们自我介绍:“我姓路,马路的路,千人踩万人踏的路”,短短的几句话,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极大地释放了孩子们紧张的心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是路老师语言这种的魅力,孩子被“卷入”了。紧接着他又问孩子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自然课的?”孩子们回答:“平时都是老师讲,我们听!”底下观众笑。路老师说:“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老师一句话也不讲,你们来讲怎么样?”下面听课的老师都屏气凝神看着路老师,看他今天怎么个在公开课上一句话不讲呢,路老师不慌不忙拿出一个气筒,给一个瓶子打气,瓶子冲破塞子,向前冲去。路老师问孩子:“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怎么想?可以怎么说?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你的问题?”于是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上,路老师特别善于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来。有一次,一上课,路老师就问上课的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今天最担心什么呢?”孩子们说了一大堆:什么不说话啦,声音小啦,还有什么等等,但路老师一律摇头,最后孩子没词了,路老师才慢悠悠说:“我担心你们不会玩?”这个问题把孩子问懵了:玩了上十年了,还不会玩?路老师拿出一个气球,给孩子玩。结果大多数孩子们只会吹起来、放开。紧接着,路老师演示了好几种新鲜的玩法:带静电的气球、会响的气球、气球小车、气球气垫船看得孩子们一愣一愣的,看看时机成熟了,路老师拿出两个气球,问孩子连通起来会怎么样路培琦老师特好学。每遇到什么新鲜事物,他老人家总是全神贯注,探个究竟。曾记得,他和章鼎儿老师在杭州的路边探究落叶为何正面朝下,被面朝上,两个白发老人捧起一大捧树叶,洒向天空,然后站在街上,细细地数一片一片叶子的正面和反面,搞得路上的行人对他们侧目以视。回顾路老师的从教历程,立志也很重要。当时在师范附属小学,他的师傅带了他几年,后来他就独立进行教学了。当年他就立志要做一名模范教师。有了志向后,就有了无穷的动力。他带领孩子们做过十几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并且每种活动都获奖。既然要干就得比别人干得好,干得强,如果没这点狠劲,就是混混的,就是把这个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同时,要做出色的老师,就要有创造性,要不一般地教,要比别人教得好。他经常给自己提出一种挑战,不断否定自己。于是,才有了后来成就卓越的路培琦老师。2、曾宝俊老师成长之路曾宝俊老师自诩是路培琦老师的弟子,虽然没有进行过正式拜师,但是在曾宝俊老师的成长历程中确实很大程度得益于路老师的指导。今天的曾宝俊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连串炫目的光环:他是无锡市名教师、科学学科带头人;他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实验通讯责任编辑;他上的课获得全国一等奖、他写的文章在杂志上连载十二期、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深受欢迎曾宝俊老师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就没有见过什么航模船模,对于一些实验室的仪器、实验,到了读师范的时候才见过、做过;工作以后,他落脚在一所村小,机会和资源也是极度匮乏的曾宝俊老师是如何从一所最基层的村小老师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专家呢? 1991年,曾宝俊来到扬州市新河湾小学报到,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新河湾小学是一个村级完小,只有六个教学班。在走上工作岗位最初的几个年头里,曾老师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1996年的一场胃病却意外地让他和小学科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生病,学校让他教低年级数学兼自然课。机缘巧合,那一年,区里举行自然教师教学大比武,第一次上自然课的曾老师代表乡镇参赛,得了个三等奖。尽管是三等奖,然而自然教学的魅力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从那以后,他就沉浸在自然教学探索的王国中了:昼夜的形成毛细现象热胀冷缩磁铁的性质花的解剖食物的营养一节节设计新颖的课使他从扬州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一节声音的产生更使他名声大振。对于初出茅庐的曾宝俊来说,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98年他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自然教学基本功大赛,他只得了个三等奖。99年,省自然教学课件大赛,他又是铩羽而归;2000年,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上他仍然功亏一篑,只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离一等奖仅半步之遥。他似乎和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存在着某有个宿命,他总是和一等奖擦肩而过,上帝并不眷顾这位勤奋的小伙子。然而事实上,比赛的失利并没有影响他对这个学科的钻研劲头。也许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比赛中,他逐渐成长起来。他把每一次的比赛当成锻炼自己磨刀石,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一次次失败的磨练,也促使他养成了今后上课的从容不迫和淡定神情,促使他在小学科学这个领域里走的更稳、更远。虽然在村小,但曾宝俊老师仍然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建构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能力研究体系,尝试编了一份自然大纲,尝试编了一套“班本”自然教材,更尝试了一节节设计新颖教学探索。执教月相观察,他像一位魔术师,巧妙引导孩子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执教四季星座,他通过建立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星座”激起学生去观察星星,使孩子连续一年关注星空由于这些教学案例的参与性强,操作性好,被国家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收录为典型案例。这一系列的成果也使他成为扬州市第三批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这也引起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路培琦的注意,在他的引荐之下,曾宝俊走进了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组。2001年,曾宝俊结识了路培琦、郝京华等名家大师,参加了科学教材组,成为当时教材组内为数不多的一线老师。那时候,他就像一只蚕无意中落入一片肥沃的桑田,贪婪地吮吸、咀嚼,吮吸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甘露”,咀嚼着科学课程新理念的“桑叶”,一天一天地成长起来。那么,他这位名声并不显赫的一线老师怎么会成为国标本科学教材的编委呢?在课标征求意见会中,郝京华慧眼识金,发现一位年轻人“谈吐颇有思想”(章鼎儿老师语),就把他留下来一起开会,这位年轻人就是曾宝俊老师。会议主要讨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教材怎么编,各抒己见!专家们侃侃而谈,虽然曾宝俊心里也有一些想法,然而在这样的场合里,他只能保持沉默!中途休息,曾老师在走廊上遇到路培琦老师,就和路老师谈起了自己的想法,路老师听罢,说:“你的想法很好,很有创意,可以供大家思考、借鉴呢!等一下,你一定要发言!”当会议再次开始的时候,路老师首先发言:“扬州的曾老师有一些新的想法,大家可以听一听!”于是,曾老师就大着胆子介绍了在学校里所探索的冷和热等单元设想,谁知这个方案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材思路后来,第一版的苏教版科学教材中就有一个单元叫做冷和热。是啊,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他平时的刻苦钻研,怎会有冷和热的诞生和他走进教材组的机会?由于曾老师潜心于学习和研究,在后来的从教历程中,他不断地给自己带来一份份惊喜和成功:2002年,他指导的选手高乃定一举夺得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3年,在全省科学探究研讨会上,他执教暗盒里有什么,课堂上学生围绕着几个独特的暗盒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即使下课了,也不愿意离开,还争论不休,听课的几百个老师也连称“神奇”“有意思”,最后,这堂课无可争议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个一等奖也终于弥补了他数次和省一等奖擦肩而过的缺憾。2006年,他的月相观察获得全国录像课一等奖,土壤一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2004年暑假,曾宝俊老师从繁华的古城扬州来到富庶的江南小镇华士。来到华士实验学校,必将抛弃原先在扬州的所有荣誉和地位:学校科研主任、区教研站长、市兼职教研员然而,当华士实验学校的夏青峰校长问他有什么条件的时候,他说:“让我做专职科学老师!”作为在科学教学业务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受教材组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委托,曾宝俊老师在省内外作学术报告百余场,执教各类公开课三十余节均受好评。但是,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的科学老师,一个科研型科学老师,每周上16节课,每天设计第二天的课,每天做教学笔记,每天坚持写反思,写博客(二)我的成长之路1、从农村到城市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农村,师范毕业后分配回农村,在农村工作十四年,因业绩突出,2004年调入县城,一干又是五年,2009年,再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地级城市。2、从自然到科学那时,农村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