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科学活动中开放式提问的几种策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依靠提问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开放式的提问不仅能够引领幼儿的科学活动逐步走向深入,而且能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幼儿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开放式的提问呢?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固定的、唯一的。问题应该能指向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思考,引导幼儿的猜想和进一步实验。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设计开放式提问时呢?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问。托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兴趣点容易转移。所以在对他们提问时,一定是幼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在认识小兔的活动中提问:兔子的耳朵是什么样的?它的毛摸起来像什么?它怎样走路,你能学一学吗?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感性的动作来实现的。因此,在活动中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只有这样孩子对我们的问题才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小班下学期“好吃的水果”主题中,我们认识橘子时让幼儿摸摸橘子皮,闻闻味道,说说摸橘子皮像什么?。它的味道像什么?让幼儿自己剥开橘子皮,看看里面有什么?幼儿说:“像小月亮”有的说:“像小黄船”在品尝橘子时,孩子们发现有橘子籽,教师问:“种子能长成小树吗?”幼儿就主动要求种在自然角。每天浇水盼望它快快发芽,教师就问:“种子发芽了吗?它什么样?幼儿对种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又如在引导幼儿比较鸡与鸭的不同时提问:小鸡的嘴巴与小鸭的嘴一样吗?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脚一样吗?还有哪里长的不一样?同样是比较鸡和鸭的不同,在大班可以问:小鸡为什么长尖尖的嘴,而不长扁扁的嘴?小鸭为什么要长扁扁的嘴?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小鸡的尖嘴在啄虫、啄米时很容易。而小鸭的嘴在水里捉鱼时可以将小鱼一口吞下。当老师问:它们的脚除了走路还有什么用?孩子们发现小鸡的尖尖脚趾可以在土地里刨出里面的虫子,而小鸭的脚掌上有蹼,可以在水里游泳。大班幼儿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增加,通过观察能了解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例如:在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胖好还是瘦好发生了兴趣,于是,我们问:“怎样知道谁胖谁瘦?”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便有了不同的答案;用直尺、盒尺、卷尺、人体称、毛线、皱纹纸、用手等多种方法,孩子们把材料带来后,我们又有了问题:“用尺子等工具量哪儿好呢?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量腰围和大腿最好。实践证明,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思考,还能引领幼儿探究的方向,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二、根据活动的进展和教育目标设计较开放式的提问,避免限制幼儿的思维。1、表达猜想时的提问:在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始阶段,主要设计猜想提问。其中可以有对实验方法的猜想:这样才能 ?怎样知道 ?你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对实验结果的猜想:你认为结果会怎样?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等。例如:在自然角的活动中,问:小种子多长时间发芽?怎样让它长的更快?新发的芽为什么都倒向一旁?为什么小苗都倒了?怎样让小苗站起来?等。又如:在幼儿观察杨树的芽孢之后,教师指着树上许多深棕色的小球球问:“这是什么?”骏骏说:“杨树结果子了。”孩子们都仰头观看。邱煜说:“不对,这是杨树的种子。”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种子就是这个颜色。”我又问:“那它能长出小杨树吗?”他说:“当然能了!”我说:“那好,给你两颗种子,你种上看能不能发芽。”这时,一旁的小宇叫了起来:“这不是种子,这是杨树叶,杨树叶小时候就是这样!教师又问: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说:每天来看看,有的说:地上有掉下的树枝,剥开芽孢看看就知道了;有的说把种子(芽孢)种上,等它发芽就知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棕色的芽孢变成了一条条“毛毛虫”。这一天我们又来到阳台。骏骏说:“快看,那不是种子,也不是果实,是杨树毛毛。”我问:“小煜,你的种子发芽了吗?”他说:“没有,可能不发芽了。”灿灿说:“我奶奶说这是杨树花,我还吃了杨树花馅的饺子呢!”正说着,一阵风吹来,阳台上落了许多的杨树毛毛。孩子们每人捡了许多。我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花吗?”孩子们摇摇头。我又问:“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呢?”嘉恒说:“我以前见的花都是一朵一朵的,这个杨树花是一串一串的。”骏骏说:“这个花颜色不如其他花漂亮。”这时我又问:“杨树花能种出小杨树吗?”他们说:“不知道。”我又问:“怎样才能能种出小杨树呢?”骏骏说:“可能是种果子吧!”小宇说:“等杨树花落了,接了种子再种吧!”这时又有人说:“会不会是种叶子呢?”我建议大家每人自己种一棵杨树,试试吧!孩子们又进行了下一步的猜想与验证。再如:我们班自然角种的几棵茉莉花,十、一回来后都蔫了,倒在了花盆的边上,有的小朋友说:茉莉花死了,扔了吧,再种点别的吧!我问:“它是死了还是有点蔫?为什么这样呢?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有的说:“它生病了,就要死了。”有的说:“肯定是它长的太高,撑不住了才会倒,用小棍支撑一下就好了。”菲菲说:“可能是折了,它活不了了。”也有的的说:“泥土太干了,浇点水就活了。”于是,我让他们看了看刘老师种的花,结果发现土里湿湿的,花也没有倒。菲菲说:“我知道了是因为休息时没有人给花浇水,它快渴死了。咱们给他浇点水吧!” 我又问:“怎么才能让它再站起来呢?”有的说:“用小棍支撑一下就站起来了。”有的说:“下面多堆一些土。”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忙活了半天,花的叶子始终是耷拉着的。我又问:“为什么也浇水了,也用小棍支撑了,叶子还是耷拉着?”孩子们不知道了,过了一会儿,浩浩说:“明天就直了。”菲菲说:“一个小时就行了。”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记录,帮孩子们建立起了具体的时间观念。 开放式的问题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引发幼儿不同的想法,避免盲从,使幼儿主动观察思考并主动验证自己想法。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不同的猜想,给每个小朋友同等的机会。要注意的是每一步的提问都要与目标结合,不要只顾热热闹闹的活动或很随意的活动。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意义。猜想时的提问还有助于幼儿积极的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要尊重,即使幼儿说错了也不要否定幼儿的想法,而要鼓励幼儿:你的想法很好,试一试你的办法。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长期的表现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2、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时的提问:幼儿在观察、操作之后往往有不同的发现,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你发现了什么?你的结果是什么?能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么?你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发现,但一定不要以对错与好坏评价幼儿的探索。即使实验失败了也要鼓励孩子:你还能用其他什么方法试试?再重新来一次,和上次有什么不同?例如:在有趣的弹簧活动中,有的幼儿说:把弹簧压到第三个格,小青蛙能跳出来,有的说弹簧一压就歪了,小青蛙跳不出来。雨恒小朋友把弹簧压到了一半说:“压到第二个格,小青蛙就能跳出水井了。”(其实,只有压到第三个格才能跳出来)通过老师的仔细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实验的方法不对,有的幼儿右手劲大,所以歪向了一边;雨恒小朋友压到第二个格松开手的一刹那,手又使劲的向下压到了最下面,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后,再用正确的方法压,并鼓励大家多尝试几次。结果,孩子很快得到了正确答案:弹簧得到向下的力量越大,它向上反弹的力也越大。反之,弹力越小。在实验中教师不要否定孩子的实验结果,让幼儿觉得每一次的探究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不成功的实验,仍然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例如:在“有趣的磁铁”这一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磁铁吸一吸,教师问:看看磁铁可以吸什么?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孩子们发现磁力可以穿过纸、木板、玻璃、布、水、手掌等等。我在科学角投放了一组磁力玩具:一个矿泉水瓶中放满了水里面放几枚曲别针,请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曲别针取出来?但不能倒出瓶中的水。”刘英汉小朋友很快想出了办法:把一小快磁铁系上线垂入瓶口,把曲别针吸出来。通过实验证明他的想法是可以的。宇恒小朋友认为用细铁丝弯个小钩,可以把别针钩上来。大家都很认可,但试了半天也不行。虽然没有成功,但为大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肯定了英汉的方法,同时也肯定了雨恒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我又问:“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呢?”小朋友都摇头。这时雨恒用磁铁吸桌上的小铁钉,小铁钉随着磁铁跑。他突然收了铁钉,去吸瓶中的别针,别针跟着磁铁来回的动。我说:“怎么才能让别针出来呢?”他说:“往上吸出来”很快,他吸出了别针。小朋友也争先恐后的要试一试。后来,我们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磁铁玩具,让孩子们想办法制作“划小船”、“龟兔赛跑”、“钓鱼”等玩具。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自觉的作出学习的努力,在努力中持续自己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探究培养了幼儿对现象的客观描述,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使幼儿知道: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不是以老师的结论为依据,幼儿每一次的探究都是有价值的。 3、依据目标逐层深入的提问和反问的策略。 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孩子们带着问题探究才能获得知识,所以教师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逐层的深入。而教师在问题深入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该年龄段的目标,而不要无限度的深入,使幼儿的探究失去意义。例如:在观察玉兰花时一系列的提问:玉兰树上新长的是什么?猜猜里面会长出什么?它是先长叶子还是先开花?玉兰花有几片花瓣?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玉兰花能开多少天?为什么都是幼儿园里的玉兰树,它们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玉兰花开过后,会长出什么?秋天玉兰树的叶子会变成什么颜色?又如:在影子的游戏中,教师的提问:你发现那里有影子,哪里没有影子?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没有影子?为什么有的影子会动?怎样能使影子变长?怎样使影子变短?玩踩影子的游戏时怎样让别人踩不到自己的影子?遵循着孩子们的探究进程,在这些有意义的问题的引领下,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深入的连贯性、整体性的研究。这一过程使孩子们的经验相互连接,逐渐提升。使孩子们在保持高度兴趣的同时,实现了连续的探究。另外,中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往往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这时可以适当运用反问的策略,激发幼儿主动的思考。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围到动物角。一个孩子说:里面有鸡蛋,快来看,颠儿颠儿下蛋了!(颠儿颠儿是一只公鸡的名字)浩浩说:“不是颠儿颠儿下的,它是公鸡。”小朋友立刻争论起来:有的说,是颠儿颠儿下的;有的说:颠儿颠儿是公鸡不下蛋。母鸡才下蛋。最后,他们问:“老师,颠儿颠儿是公鸡还是母鸡?”我说:“是啊!怎么才知道它是公鸡还是母鸡?”孩子们有的说:公鸡的冠子大,母鸡的鸡冠小,母鸡会生蛋,公鸡不会。母鸡的羽毛不如公鸡的漂亮。孩子们其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我建议孩子们在多观察几天后告诉我。以后的几天,他们天天去动物角观察,记录公鸡和母鸡的各种表现,终于找到了答案。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可以把问题再次抛向孩子,让他们自己进一步的探究。、4、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引发幼儿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孩子在观察周围事物中,往往只看热闹,不会主动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主动提问。例如:一次,我带幼儿在动物角观察兔子。孩子们把手伸进笼子想摸兔子,有的想用草喂兔子。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辰辰说:“墙跟怎么有个洞?”一个孩子说:“小兔想挖洞跑出来。”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想的”我说:“辰辰认真观察发现了问题,我得记上。”这时英汉说:“兔子在闻什么?”看到我在纸上记。孩子们都认真的观察起来。浩浩问:“兔子吃麦子吗?”晴晴说:“小灰兔的妈妈是谁?”一个孩子说:“是大灰兔。”另一个说:“是大白兔”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我们又在一起讨论如何找答案:有的说问周师傅,有的说问家长,有的说上网吧,什么都能查到。孩子们积极的讨论着。另外,教师还可以直接提问,例如:在实验中,你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活动中你想问什么?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提问时应以开放式的问题为主,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目标设计逐层深入的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