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方案2011年12月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是2011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河南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汽车实训基地。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201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建设背景(一)人才需求旺盛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密集大省,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大省。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现用工总量50万余人,每年需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余人。直接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郑州地区地方企业有200余家,每年需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十二五”期间,机电行业上下游产业需新增高技能人才4万余人。(二)政策支持有力2011年9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三)指出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省和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院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重视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群,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上形成具有“河南”特色,要为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服务,为振兴河南新兴战略产业服务机电专业;在层次上具有“高职”特色,培养目标仍然定位于技能型人才,主要在技能层次上进行提高;在类型上具有制造业特色,坚持以机电为主的专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围绕优势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在模式上具有产业特色,深化改革,构建产学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依据以上基础条件,结合我院建设规划,为率先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我院特色专业,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特制定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专业建设基础几年来,我院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完成了校园基础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并引进数家机电类企业的车间或生产线进驻校园,形成产业区,综合条件为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立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利用河南人力资源优势,培养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推动河南装备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一)办学条件省内领先目前,我院已经建成占地824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实训、生产、生活设施完善,教学生产仪器设备近亿元,馆藏适用图书30.5万册,在校教职工28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教师74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90%。学院建有院内实验、实训室82个,校内实训基地8个,教学工厂4个,各种教学仪器设备1560多台套,计算机2698台,语音室7个、座位400个,多媒体教室50个、座位6000个,与河南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主要办学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优秀标准。(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大,“双师”素质教师质量不断提高我院具有职业学院与技术学院整合的优势,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师”素质教师219人,占专业教师的90%,省级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49人,院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2人。另外,学院还外聘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能工巧匠129人作为兼职教师。学校先后派出9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培训学习。机电工程系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承担部门,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师德高尚、配合协调、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学队伍。目前我系有专职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全系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达半数以上,硕士研究生占70%以上,有多年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4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95%,并有5名教师曾赴德国深造。(三)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2008年筹建以来已有22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获准立项,教师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1项,获得专利9项,教师年均发表论文156篇,主编和参编高职高专教材15部。(四)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生产型教学工厂是我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实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能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院现有4个设备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型教学工厂,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可以为师生共同研发生产从低端到高端的各类产品,其中有精密机床附件、汽车附件、火力发电厂系列除灰渣设备、非晶变压器、中速纯电动汽车等5大类1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产品销售市场良好。其中非晶变压器在 “2011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上“非晶合金变压器系列产品”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充分展现了我院生产性实践教学实力,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具雏形。(五)社会服务成绩显著我院积极承担高校服务社会的办学职能,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回馈社会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共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人才1万多人次。(六)招生生源好我院身处在河南省郑州市南大学城,是高中毕业生首选上学区域;河南是新兴工业大省,装备制造业是主要发展产业之一,加上我院实力,机电类专业招生形势异常火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2011年我院预计招生计划150人,实录143人,最后通过专业调剂80个名额,该专业实际报到到220人。报到率高达98%。(七)具有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注重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学习,做专家型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班子团结、勤政、廉洁,有很高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政一把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眼光超前,思路开阔,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强,在办学机制、教育教学改革、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较强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全体领导干部把自身发展与学院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始终充满了追求卓越、奋勇当先、干事创业的激情。三、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坚持面向现代制造业,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产业发展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目标要求。坚持专业服务于产业,实施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的途径,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服务的机电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23年的努力,该专业在校学生达到800人,专业教师达到36人,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专业。(二)具体目标如下:(一) 专业建设目标:1. 积极开展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自办企业、合办企业、引企入校”建立紧密的校企联系;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与更多行业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专业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担、教材校企共编、资源校企共享”;在深化工学结合开展“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顶岗实习校企之间要有协议、有计划、有管理、有考核,学生要有任务,企业要有反馈;在订单培养方面要有明确的岗位和人才规格、数量要求。2. 建设教学团队。派教师脱岗到企业实岗实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课,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丰富教师企业经历。3. 与企业共建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措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重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如液压与气动、PLC技术等)的内容要具针对性,以企业典型案例作为素材,突出技能特色,形成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适合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4. 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模式。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并充分利用,把教室搬到实验实训室,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搬到车间、工地,由企业人员参加,现场上课,增强授课的直观性、真实性、规范性;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和校企之间信息交流。5. 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内质量评价机制。同时,建立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次层次的监控与评价。(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强技能、宽岗位、善创业”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备维护和操作能力。毕业生能在制造业、自动化控制、设备维护、设备销售等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与系统的应用、管理、维修、营销与售后服务工作,使之能更好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振兴河南装备制造业。(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掌握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学习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培养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调试、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设计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增关系。知识是第一层次的,包括数学、英语、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液压传动等;能力是第二层次的,包括电气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控制、操作与维护、交流沟通能力等;素质是第三层次的,包括法律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学习创新素质。学院以学生发展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出发点,制定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三大专业群的联动发展。各个专业有详细的培养方案,贴合行业发展和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引企入校”的培养模式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企业洽谈会、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形式。通过引进与培养的方式建立一支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精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满足教科研的需要。课改的理念和措施在各专业教学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形成3-5门精品课程,实现教学法改革。完成机电类和电子类专业实训室建设和创新设计室建设,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知识结构:80%以上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重视毕业实践环节的工作,学生毕业实践质量较高。能力结构:专业按照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