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其作用是排除“非己”(抗原)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在长期系统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特点:经遗传获得、作用迅速、无特异性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在长期与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接触过程中,对特定病原微生物(抗原)产生识别并将其清除体外的防御功能。T、B细胞介导的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四、免疫功能一、免疫功能: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过程中所发挥的各种生物学效应。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第二节 免疫系统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构成了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等膜型分子:MHC、CD、CAM、TCR、BCR、CR、CKR、IgFcR 可溶性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bone marrow)(一) 骨髓的结构:多能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二) 骨髓的功能:1. 造血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发生的部位;2. 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造血干细胞(stem cell):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及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产生表型和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是机体其他细胞的起源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特征: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静止性、不均一性二 胸腺(thymus)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细胞因子、细胞和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2.免疫调节功能:产生胸腺激素、细胞因子。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二、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二级)淋巴器官,是成熟细胞、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一 淋巴结(lymph nodes,LN):胸腺依赖区:主要为T细胞定居;深皮质区(副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主要为B细胞定居;浅皮质区2. 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75%; B:25%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和清除异物二 脾 脏 (spleen)胸腺依赖区:主要为T细胞定居,是在白髓内沿中央动脉分布的淋巴组织。非胸腺依赖区:主要为B细胞定居,是在白髓内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2. 脾脏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40%; B:60%产生免疫应答: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成分)、血液过滤作用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的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归巢受体(homing receptor ):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引导淋巴细胞归巢的的粘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地址素(addressin) :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吸引淋巴细胞归巢的粘附分子称为地址素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2.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与APC接触机会;4.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二章 抗原(Antigen, Ag)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一)抗原(antigen) 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二)抗原的基本性质:(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2)抗原性 (antigenicity)或反应原性(immunoreactivity):能与抗体或效应 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二、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 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意义: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二)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AD)1. 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簇。* 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2. 抗原决定基结构:根据结构分为两类: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见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的表面。 顺序决定基(sequential determinant)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又叫线性决定基(linear determinant),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3.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和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BCR或抗体结合,称为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其中有个别化学基团起关键作用,称为免疫优势基团。位于分子内部的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表位,称隐蔽性抗原决定基,它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在分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或因蛋白酶解或修饰(如磷酸化)产生新的表位,它们均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病。4. 抗原的结合价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半抗原为一价,而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决定基组成,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5.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 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没有发现一个表位同时被T细胞和B细胞识别。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T细胞表位是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抗原肽 *呈线性排列(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n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抗原可由不同分子组成; 一个分子可有多个表位; 某一特定表位可同时出现在不同抗原物质上,此称为共同表位。n 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 n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由共同表位或相似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反应。 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 异物性: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非己物为异物。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异种物质: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 *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物质、MHC抗原*自身抗原: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末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精子、眼内容物等,又称为隐蔽性抗原)2. 化学性质3. 分子量: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多、抗原分子结构复杂不易被降解持续刺激免疫细胞高免疫反应4. 复杂的化学结构 5.分子构象 6.易接近性 7. 物理性状: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二、机体的生物学特性(2)机体遗传因素 :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受遗传控制(Ir基因)(3)宿主免疫状态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四、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一)抗原的种类3. 根据APC加工抗原的来源分类外源性抗原:外来抗原,指非APC自身所产生的抗原。内源性抗原: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第三章抗体概念1.抗体(antibody, Ab):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并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抗体主要存在血清中,也存在于如呼吸道粘膜液、小肠粘膜液、唾液以及乳汁等其它体液中。 2.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存在形式:BCR(B细胞受体)膜型(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抗体分泌型(secreted immunoglobulin, sIg)第一节 抗体的分子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是不连续,紧密折叠的区域,由重链和轻链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球状结构。该区具有特殊的功能特性。轻链:VL、CL重链: VH CH1、CH2、CH3、CH4主要功能1. VL和VH是抗原结合的部位(FV区)。2. CL和CH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3. 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固有成分C1q的结合点,参与激活补体系统。4. CH3/CH4具有结合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Fc段受体的功能。5. IgG的CH2+CH3 具有介导IgG通过胎盘的特性。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 木瓜蛋白酶(Papain)(将重链于近氨基端切断)Fab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 Fab段可以与抗原结合,具有抗体的活性。Fc段(fragment crystalizable,可结晶片段):Fc段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可执行Ig的其他生物学功能。2.胃蛋白酶(Pepsin)(将重链于近羧基端切断)F( ab )2:可结合2个抗原表位。pFc:无生物学活性。3. 意义:阐明Ig分子生物学作用。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一、IgG:1.一般特性 (1)单体分子; (2)四个亚类; (3)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4)半衰期最长(2123天); (5)35岁达成人水平(8.017mg/ml);(6)可与SPA结合。2.生物学活性:(1)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染);(2)激活补体(裂解细胞);(3)调理作用(促进吞噬);(4)介导ADCC(细胞毒作用)。3.实际意义:(1)抗感染;(2)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病;(3)介导变态反应(、型);(4)封闭抗体 ;(5)亲合层析法 IgG纯化; (6)免疫学检测。 二、IgM :1.五聚体,分子量最大(900kd),又称巨球蛋白; 2.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 3.体液免疫应答最先产生的 Ig 感染早期免疫; 4.占血清Ig含量的510%;5.半衰期5天 血清中特异性IgM 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6.激活补体; 7.IgM不能通过胎盘 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8.B细胞膜IgM(mIgM) 体液免疫应答; 9.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病。三、IgA 2.半衰期6天; 3.占血清Ig含量的515%; 4.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 5.聚合IgA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四、IgD:1.单体分子2.存在形式:分泌性 血清中,功能不清;膜结合性 B细胞表面, 3.意义:(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