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师生教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师生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目标更加突出人本性,内容更加强调生活,方法更加凸显双向互动,情感更加着重尊重、接受与关爱。尝试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以让师生关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关系建构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深度贫困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跨区域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MZ079)一、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教师的诸多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一种人际关系。为了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国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表明国家对教育、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时代不仅会让教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知识授受关系正在面临着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对师生教学关系的影响我国传统以教定学的教学关系中,教师决定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学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学对象方面,人工智能教师可以承担教师的部分工作任务,缓解教师沉重的教学压力;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更加地多元化、灵活化、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改变,相应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也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发现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这也就为师生之间相互分享、共同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才能让教学从以教定学转变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吴康宁指出,由于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是人而不是物,逐步认识到教育活动应当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不应当是一个外压的过程,因而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也逐步人性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一种从“人物关系观”到“人人关系观”的转换。我们的师生关系观就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谋求从静态性的“师教生学观”到动态性的“共生互学观”的转换1。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学关系是教学相长,共享共创的关系。(二)对师生情感关系的影响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识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的任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发现与帮助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如雅思贝尔斯所强调的,教育是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纽带,通过这条纽带而让师生关系得到加强与升华。而且这种情感关系又重在宽容与理解。教师的理解体现在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能够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包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的工作和任务。这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中的情感型师生关系的移情性理解,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3。师生之间的移情性理解,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内在统一。(三)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影响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4。纵观我国师生关系的伦理变迁,我国古代是传统的“以师为重”的师生伦理观;五四运动以来在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下的“以学生为重”的师生伦理观;改革开放后以“尊师重教”为切入点的教师为尊的伦理观。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削弱了“以师为重”的观念,而且更加突出的是“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形成的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伦理观。师生间的交往应该是每个人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自由公开地表达观点、沟通交流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伦理关系表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双向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学生尊重教师,常常是根据学生的主观臆断和情感体验,而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到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在伦理关系中,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尊师爱生,师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四)对师生社会关系的影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倡导启发式教学,但也表明了教师是在以权威的身份在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不民主、不平等。长期以来,我国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压制着学生。但是,人工智能时代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社会关系。它打破了传统社会关系的界限,让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渐趋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彼此之间产生联系,双方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可以消除师生关系的紧张和淡漠,增强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学生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会有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自由地交流沟通连接起双方的思想和感情。二、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目标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目标更加突出人本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这也决定了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师生交往也指向一定的目的。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工具性的目的特别突出,表现在教师把师生交往视为了填充学生的容器。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能够从一些繁琐的教学任务中得到解脱,从而回归到人的核心上。师生交往是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感染人、通过人唤醒人、通过人帮助人的行为。人本性的目标更加强调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主体双方的人本性特点,照顾到人的情感、需要、人格和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出人的思想意识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去展现生命的活力,激发出人的活力因子。(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更加强调生活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性、多样性、共享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往内容,更加强调的让学生“学以成人”,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让学生成为完善的人,这就需要摆脱师生交往中的知识导向,要转到生活世界中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所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5师生交往的内容对师生交往的质量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经过选择、组织的交往内容,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而且对于培养现代化、民主化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有意义的交往,是回归到生活世界,找寻到生活的本真,不是为了教育而交往,而是为了生活而交往。(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更加凸显双向互动。师生交往活动是一种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交互活动。在不同的人际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时,每个人会采取不同的交往方法。而采用不同的交往方法,会对交往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和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单项灌输的师生交往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因为灌输式的交往方法,基本反映的是教师单向交流和应试教育的需要。这种单向大面积的灌输,是传统师道的传承,也是对人本的忽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变革,人的主体地位也不断提高。所以,教师要摒弃单向灌输的方法,要善于捕捉到学生的反应,从而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营造出一种对话、探讨的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四)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更加着重尊重、接受与关爱。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上可以得到一定的解放。但是,在“立德树人”方面,还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方面。尊重学生首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和学生无论年龄大小、地位主次,都是有人格的,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和知识差异,给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次机会。其次,表现在接受学生方面。在罗杰斯情感型师生关系中,接受说的是教师要无条件接受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6。接受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并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信任。最后,表现在关爱学生方面。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教师态度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7。关爱学生即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心中装有学生,经常到学生中去,时刻为学生服务。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一)学校营造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对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校园里面会充斥着很多机械化的操作程序,让学校更具有开放性与自由性。建设良好新型师生关系的校园环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绿化环境,而且要营造富有人情味的文化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具有人性化,让师生置身在校园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营造人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人人关系而不是人机关系。校园的一花一草和融洽的人文环境,都能够激发出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为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提供了便利的场地。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师生愿意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二)教师确立观念1.教师应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学生信息,捕捉到学生的细微变化,并且根据智能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评价报告。但是,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受到压制与束缚。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主体,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学生不应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之下的被控制者,而是作为自主性的人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教师应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为了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手段与途径,教师不能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转接到人工智能教师身上。而应该学会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去更好地优化教育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要重视和谐融洽的教学交往过程。人工智能时代强化的是学生地位,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型。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是围绕着学生的真实问题展开,教师和学生在和谐平等的互动中完成教学交往。教师在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需要注意到教学交往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共生的氛围。2.教师应主动进行角色的转换。人工智能教师可以承担教师的部分工作任务。但是在“立德树人”的任务方面,人工智能教师是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从根本上说,在人工智能时代,传授知识并不是教师的唯一任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教师要让学生解放个性、满足需求和追求幸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催化下,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转换到学生的精神启迪者,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和服务者。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在用人文情怀感染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成为了“抬头仰望星空”的人。教师主动进行角色的转换,为师生之间和谐亲密的交往提供了条件,为创造新型师生关系打下了基础。(三)学生找准自身定位1.学生应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更加地平等、亲密。人工智能时代之下,在人工智能的环境里除了有教师之外,还增加了一位人工智能教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会消失,会被人工智能教师所取代。如果学生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觉得教师是可有可无的,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耳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