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10连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基本精神为讲究中庸、注重伦理、好面子、重义轻利;当今传统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日趋明显,文化悄悄成为消费者的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因此,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掘传统的新价值,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搞好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具有独特。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分别有:一、 消费行为上的大众化: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文本与中庸之道的特点反应在消费行为中就是,大众化的商品有一定的市场。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明显的社会趋向和他人趋向,社会上大多数的一般消费行为,一般是喜欢随大流,赶潮流。例如脑白金一上市便密集地在各个媒体投放广告,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在购买时追求新奇、潮流的心理,并因为消费者的大量购买而满足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二、 人情消费:中国顾客在涉及面子的消费活动中格外小心谨慎,有时会不顾自身经济状况进行超高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人情消费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占比重较大。如脑白金的高调出现,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三、 品牌意识:顾客购买时十分注重品牌力度,尤其是礼品等。中国人爱面子,品牌代表着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和商品质量,品牌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炫耀心理。还有加上中国人一般对商品知识了解不多,只注重品牌,所以认为品牌商品会减少购买风险。四、 勤俭与知足自得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原则,因此,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 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收人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勤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消费观的主线,而奢侈只是作为一种伴随品而存在。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以及百姓经济购买力不足,促成了勤俭习惯的形成,人们只要“知足”便“自得”。现代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消费观也有很大变化,已经出现大批超前消费的人群,虽然勤俭观还在极大范围内制约人们的消费模式,但是现在中国的消费观,已不单单是勤俭和知足自得,而是消费倾向各有不同。五、 以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以这种“和”与“贵”思想去对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观方面,就是提倡平等待人,承认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价值不同,主张不同民族或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和包容。在人与人之间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商品交易中尽可能的“和气生财”,中国人习惯了平和心态的消费模式。“以和为贵”自然就成了一条潜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消费者在遇到不满意的消费时,甚至在自己的权益受到商家的损害时,往往是忍气吞声,只会向朋友、同事或其他熟人倾诉不满,而很少通过合法投诉等途径获得权益的保障。现在,这种情况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改变非常缓慢,而进一步的改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因之一就在于“和为贵”、“息事宁人”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与购买动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在不断变化,互相影响,互相适应。文化在一定是社会环境中形成,并受社会的制约。文化的社会性,群体性,以及共有性都表明了顾客消费的心理动机。文化环境与消费环境保持良好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促进消费文化与消费市场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也都有其独特性,同时文化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规范、习俗、物质文化等,对消费行为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不论是诚信为首理念,还是勤俭消费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遗留和影响。总之,树立的消费观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现实消费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located in the Tomb, Dong Shen Jia bang, defer the next day focused on the assassination. Linping, Zhejiang, 1 of which liquor wine masters (Wuzhen said information is Carpenter), who got A few bayonets, due to missed fatal, when night came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