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书学 科 分 类 教育心理 课 题 名 称 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张广义 课 题 组 成 员 赵光印王树东李宗莉 石留营朱建庆董亚丽 主持人工作单位 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 申 请 日 期 2010年5月1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基本情况课题名称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主持人 姓 名张广义政治面貌性别男年龄55行政职务校长专业职称中学高级学科专业中学语文学历学位本科起止时间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 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邮政 编码466200固定电话0394-4322513E-mailXcshiliuying1972126.com移动电话15890512699主要参与者姓 名性别年龄专业 职称学科 专业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赵光印男43中学高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王树东男42中学高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李宗莉女39中学一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石留营男39中学一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朱建庆男33中学一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董亚丽女32中学一级中学语文本科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预 期 成 果(在选项上打“”或加黑)A专著 B.研究报告 C.论文 D.其他预计完成时间2011年5月1日二、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写不下,可另附纸。)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被完全驱散,致使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智育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室和专职的心理教师,所以,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有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毫无疑问对新课改的推动有直接作用。新课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都无一例外地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正处正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与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明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消极心理情绪,学会清除不良心理垃圾,放下思想包袱,更加轻松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一、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与类别 (一)品德性问题行为1过错行为: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但其严重性还没有达到品德不良程度,相对容易改正。 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爱骂人,好打架,撒谎,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2、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抽烟、吸毒、网络依赖、偷窃等。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也往往引发其他行为问题。3逃学或离家出走4恐吓、勒索5参加不良组织:有共同目的和行为倾向的个体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消极性,其成员往往会交叉感染,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心理性问题行为 1一般适应性问题 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学生要独立地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人际问题,但他们对多样的社会和人生又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当他们带着美好的希望与对社会童话般的设想来进入社会生活时,对于无法理解的现实问题,他们往往地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倾向于揭露和抨击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在长时期不良的心理压力状态下,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中学生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一般适应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自我评价欠佳 随着自我的发展,中学生明确有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但两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落差,且他们对理想自我的塑造过于精细但不稳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B、人际关系不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亲其师,方信其道”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同伴群体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统,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经验信息、情感、学业、人格养成等方面具有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因家庭或学校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危害性也是极大的。所以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课。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的、和睦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子女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孩子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的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C、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有效地排解因挫折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很快调整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一般耐挫力较强的个体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个体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当今的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裕、丰富,聪明多知,视野开阔,然而在意志品质、心理情感方面却很脆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在长辈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据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初中13.6%、高中18.79%的中学生在面临挫折时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表现出冷淡、孤独、抑郁、偏执、冲动等的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因此,有人称当今个体患有“精神缺钙症”。D、责任感淡化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将“责任”理解为父母、老师或社会要求他们去完成的任务。成长环境的优越和父母的关心,孩子几乎不存在自身责任感的驱使下凭借意志努力来实现行为目标的机会。这种机会的丧失是对个体人格与人性进步的一个严峻阻碍。他们甚至认为:书是为父母读的,考试也是为父母考的。做事缺乏耐心与韧性,往往以热情开始,以不了了之而结束。甚至为利己目的而损害他人利益且不感到愧疚。责任意识淡化,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的个体,他们无法理解普遍价值的意义,他们的人格是萎缩的而不是丰满的。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 抑郁和退缩:当个体不能通过可接受的、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失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就会退缩到自我的小圈子里从而引发痛苦和抑郁。对现实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地使他产生抑郁,但同时他又地把抑郁作为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理由(“我有抑郁症,别惹我”)。不是抑郁在支配他们的情绪状态,而是他们主动选择或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抑郁。当经常有成功体验的中学生感到抑郁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该做些什么来加以改变,而那些经常体验到失败的个体就会尽力表现出抑郁。这会使他们得到暂时的放松。 “隐匿性抑郁症”的潜在危害尤其大。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结构及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不良父母教养方式失当:育子观念的失当、爱的教育的失当、父母的行为失当2中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人生意义危机 当下社会的价值危机3. 同伴的影响 4 .学校教育不当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问题 教师的个性和情绪问题 5.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策略1.以爱和尊重为核心的价值引导 尊重的意义: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尊重意味着以真诚为基础,并非是无原则的迁就;尊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男女、贫富、出身、职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和隐私保护; 寻求价值感:别人的承认会帮助个体建立基本的价值感,为了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价值感,他们愿意按照会使别人满意的标准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以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的方式去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学会评价和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最重要的是,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学校行为的是非标准是与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2针对问题的教育原则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与辅导 主要是人格辅导。通过辅导,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