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品专业知识培训讲义第一章 药品的基本信息一、药品管理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对药品施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来管理制度”,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药品管理模式。处方药:必须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不需要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over the counter)。二、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储藏、周转、直至临床运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中药指标之一,也是确定药物制剂使用期限的主要依据。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处方因素和环境因素。处方因素是指PH、广义的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赋形剂与附加剂等;环境因素是指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三、药物的分类药物按形态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气体机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形态下共同的剂型,其制备工艺也比较接近,例如,制备液体剂型时多采用溶解、分散等方法;制备固体剂型多采用粉碎、混合等方法;半固体剂型多采用熔化、研和等方法。另外还可以按给药途径分类、按分散体系分类和按制备方法分类。第二章 液体制剂一、定义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二、分类液体制剂按分散体系分类,分为均相液体制剂与非均相液体制剂。(1)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澄明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包括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低分子溶液剂:低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又称溶液剂。微粒1nm,分子或离子分散澄明溶液,体系稳定。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2)非均相液体制剂:为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包括: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微粒在1100nm,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不稳定性;乳剂:由不溶性液体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微粒100nm,液体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混悬剂:由不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微粒500nm,固体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三、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1.常见的溶剂 按介电常数大小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1)极性溶剂:常用的有水、甘油、二甲基亚砜等。(2)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和聚乙二醇,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3)非极性溶液:常用的有脂肪油、液体石蜡、醋酸乙酯等。2.常见的附加剂(1)增溶剂: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吐温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司盘类)等。影响增溶的因素有: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2)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3)潜溶剂: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在混合溶剂中个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潜溶剂。(4)防腐剂:为了避免在制剂制备、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常加入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常用的防腐剂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酯、丙酯、丁酯)亦称尼泊金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醋酸氯已定,又称醋酸洗必泰;其他防腐剂,如邻苯基苯酚、桉叶油、桂皮油、薄荷油。(5)矫味剂:常用的有天然的和合适的甜味剂、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等。(6)着色剂:常见的有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7)其他附加剂:在液体制剂中为了增加稳定性,有时需要加入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四、药物溶液的种类及性质1.药用溶剂的种类(1)水:水是最常用的剂型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有很好的生理相容性,根据制剂的需要可制成注射用水、纯化水与制药用水来使用。(2)非水溶剂:药物在水中溶解度过小时可选用适当的非水溶剂或使用混合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以制成溶液。常用的有醇与多元醇类,如乙醇、丙二醇、甘油等;醚类,如四氢糠醛聚乙二醇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等;酰胺类,如二甲基甲酰胺等;酯类,如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等;植物油类,如花生油、玉米油等。五、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其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作用。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带正电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带负电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这类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部分是阴离子包括:(1)高级脂肪酸盐:系肥皂类,以硬脂酸、油酸、月桂酸等较常见。它们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分散油的能力,但易被酸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盐、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2)硫酸化物:主要是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硫酸化油的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可与水混合,为无刺激性的去污剂和润湿剂,可代替肥皂洗涤皮肤,也可用于挥发油或不溶性杀菌剂的增溶。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常用的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又称月桂硫酸钠,SLS)、十六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等。主要用于外用软膏的乳化剂,有时也用于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润湿剂或增溶剂。(3)磺酸化物:系指脂肪族磺酸化物和烷基芳基磺酸化物等,常用的品种有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阿洛索-O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起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亦称阳性皂。其分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所以也称为季铵化合物。常用品种有苯扎溴铵和苯扎氯铵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有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六、低分子溶液剂与高分子溶液剂(一)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整成的均匀的液体制剂。1.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溶液剂的制备方法即溶解法和稀释法。2.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3.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l)或64.7%(g/g)。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45%(g/ml)。制备方法有溶解法(包括热熔法、冷溶法)和混合法。4.醑剂、甘油剂、涂剂和酊剂(1)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醑剂中药物浓度一般为5%-10%,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制备方法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2)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制备方法优溶解法和化学反应法。(3)涂剂: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4)酊剂: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制备方法有溶解法(或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二)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七、溶胶剂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分散的微细粒子在1-100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性系统。溶胶剂的性质有:(1)光学性质:当强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形光束称为丁铎尔效应。(2)电学性质: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或分散介质产生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溶胶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3)动力学性质:溶胶剂中的胶粒受溶剂水分子不规则的撞击产生的不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4)稳定性: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主要表现为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八、乳剂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手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乳剂与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常发生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所以不稳定。分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发生絮凝的条件是乳滴的电荷减少,乳滴产生聚集而絮凝。转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合并变大,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破裂分为油、水两相。外界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引起的变质即为酸败。制备方法有油中乳化剂法、水中乳化剂法、新生皂法、两相交替加入法、机械法。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主要是指直接注入体内或直接接触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由于这类制剂直接作用于人体血液系统,在使用前必须保证处于无菌状态。灭菌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手段。一、灭菌方法(一)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指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灭菌技术。其中包括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为了确保干热灭菌法灭菌效果,一般规定为135-145灭菌3-5小时;160-170灭菌2-4小时;180-200灭菌0.5-1小时。2.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包括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用高压饱和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一般情况下,116(67kPa),40分钟;121(97kPa),30分钟;126(139kPa),15分钟。(2)流通蒸汽灭菌法:在常压下,采用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3)煮沸灭菌法:将待灭菌物置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通常为30-60分钟。(4)低温间歇灭菌法:将待灭菌物置60-80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热60分钟,杀灭微生物繁殖体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4小时,让待灭菌物中的芽胞发育成繁殖体,再次加热灭菌、放置,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有芽胞。3.过滤灭菌法:采用过滤法除去微生物的方法。为了有效的除尽微生物,滤器孔径必须小于芽胞体积(0.5um)。常用的除菌过滤器优0.22或0.3um的微孔滤膜滤器和G6(号)垂熔玻璃滤器。过滤灭菌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为了保证产品的无菌,必须对过滤过程进行无菌检测。无菌区对洁净度的的要求是100级。4. 射线灭菌法:采用辐射、微波和紫外线杀灭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1)射线灭菌法:采用放射性核素(60Co和137Cs)放射的射线杀灭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2)微波灭菌法:采用微波(频率为300MHZ-300kMHZ)照射产生的热能杀灭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3)紫外线灭菌法: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