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量资料 超值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融合;拓展课外学习,延伸德育功能等三方面探讨了实施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总之,我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德育 融合 策略教育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作为教育工程的实施者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肩负着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净化学生心灵的重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学科应以新课标为教学改革的纲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里懂得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必须体现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充分、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巧妙的融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首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不到位,教学和德育工作相互脱节、分离为“两张皮”现象。而实质上,教学和德育工作应该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共同促进和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动促进的关系。理由是:第一:单纯的教学挖潜效果和发展空间远远不及教学和德育的协调、整合价值和意义更大;第二,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学习品质和思想品德发展既是相互促进,更是密不可分的综合发展过程。“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课程或活动,毕竟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教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未来。他强调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第三,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可行性小学语文的丰富性为德育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具有时代特色、反映新时期精神文明的文章;有记叙革命领袖以及英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的革命故事;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优美诗篇;有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名著节选;有哲理深刻的寓言、童话和耐人寻味的民间传说。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另外,教材中还有一些常识性的课文,如介绍自然、历史、科技的文章。这些知识是用堪称典范的语言,细腻、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这些文章教育学生尊重客观存在,注重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好材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德育内容。其次是小学语文的分散性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可行性。小学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内容安排上是不同的。思想品德是按照思想教育要求的系列来编排教材的,教育的意图比较直接明显,而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蕴含在每篇课文的字词语句之中的,它不成体系,前后不成序列,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蕴含于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分散的,没有系统。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而,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知识面广,思想性强,对学生掌握知识大有好处,然而,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使思想觉悟得到相应的提高。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就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转变,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予学生以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德育教育,要让二者有效融合,做到文道统一。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牵强附会,要逐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美恶观念,是非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落实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即依据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小学生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责任,语文是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工具。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智慧都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便于小学生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与德育融合的策略。(一)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作用下,通过个体的模仿学习、情感体验、自我感悟、生活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环境影响的反映,教育作用的结果,榜样示范的产物。“品正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专业精神,而且要有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对学生思想、情感、品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染式、熏陶式的影响作用。(二)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融合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1、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德育任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实现教学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第一位的工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其本身便蕴涵着德育教育。换言之,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固有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整合德育和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人为地割裂三维目标,而应将这三者有机融合。即使学生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言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等;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了解文章的思路,体悟作者的情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逐步走进文本,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例如:第七册鸟的天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榕树的美丽与茂盛,积累描写榕树的语句,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树和鸟的有关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自由、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4、能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作者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三维目标”是个立体结构,在这个立体结构上的任何一点都含有三种成分,只是三种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目标设定的最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