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考试题分析表题号29题满分8分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得分率学生答题情况本题不同分值的人数分布呈波谷状,以8分的人数最多,0分的人数较多,2分的人数最少,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答题中的优点是:想象力较为丰富,创造力强;大部分学生具备解题应有的知识储备量以及地理空间思维,地理逻辑思维,读图获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地理概念混淆。把地形区写成地形类型,比如第一小题第一空把“青藏高原”写成“高原(出现的几率最高);盆地;平原;山地;平原”等。2、基础不扎实,表达不完整。例如:青藏地区的突出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很多学生只写地势高或者寒冷、气温低。又如“中游”只写一个 “中”字。3、解题思路不明确。比如第二小题把水量增大的原因写成“有高山冰雪融水汇入;降水量多”等,没有从水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4、逻辑思维欠缺,表达不科学。学生答案中不乏毫无逻辑的语句,比如“落差大,水量丰富”;“水能落差大”;“海拔高,落差大”;“种植林业”; “含沙量大,水流量大”等;又如把“气候寒冷”写成“气温寒冷”,把“气候湿润”写成“气温湿润”;把“地势高”写成“地形高”等,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错误。5、审题不清。比如第三小题题目中的两句话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其中第二句设问解题的关键词是“治沙、防洪”,所以若第三空格回答“建梯田或修挡土坝”是错误的,因为这只能治理水土流失,不能防洪。若写“修建河堤;加固大堤”也不符合题意,因为它们对治沙不起作用。6、错别字较多。比如把“坝”(错误率最高)写成“呗;贝;巴;坪;则;巩;坦;项;狈”(还有很多无法打出来的错字),“支”写成“资;枝;只”,把“关”写成“光;头;门;失;夫”,“汇”写成 “会”;“温”写成“湿”,“植”写成“殖”,“拔”写成“拨”,“库”写成“裤;酷”,“程”写成“成”,“游”写成“流”,“枢”写成“疏;输”,“利”写成“力;立”,“工”写成“功”,“喀”写成“克;勒;卡”等。7、不能准确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答题。比如把“中游”写成“中间;中等;中心;中部;中流;中源;中河;中段;中河段;中下;二;第二”等。又如把“支流”写成“其它干流;其它水系;其它河水;其它河流;多条河道;旁系水流;周边河流;两边河水;其它地方的水;外流河;内流河;外河;小河;小溪;运河;分河;分流;沿流;分支;支线;支河;河线;河脉;径流;流域”等。8、读图能力较差。比如把第四小题的第一空“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潼关”错写成“龙门;河口;桃花峪;利津;兰州”等,不会利用图15的折线图估算多年平均含沙量与2018年含沙量的差值。有部分学生则写成“甲;乙;丙”等,也就是说连应该读哪一张图都搞不清楚,更别提读图能力了。对试题的评价本大题以黄河干流为主线,考查了地形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水系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区域特征;区域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的主干知识、能直接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识记、读图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材料简洁明了,设问明确具体,启发性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本题属容易题,但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并不简单,首先词汇量大,比如水系、生态功能区、水文站、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生态问题、生物措施、治沙、防洪、含沙量、河段等,其中有些词汇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而对这些词汇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答题的准确率。其次,双图结合,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高。所以此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建议:1、将黄河水系图放置于完整的中国地图上,方便学生识别青藏高原,降低难度。2、去掉“生态功能区”和“水文站”这两个词汇,一来它们与解题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二来它们干扰了学生的判断。所以不要为了体现“落实立德树人”,“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等理念而加进去不必要的干扰因素。由于对“生态功能区、水文站”的不了解,很多学生把它们当成了万能词汇,哪里不会就把它们填在哪里。比如“乙区水量大增的原因”学生答“流经水文站,水量增多”;或者写“位于生态功能保护区,植物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如第三小题“丙区实施_等生物措施,并通过修建_,实现了治沙与防洪并举。”很多学生回答“生态功能区”和“水文站”。(丙处的生态功能区应该还在建设中,尚未能发挥功效,否则也就不会有“丙区位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这样的说法了。至于“水文站”只有监测功能,没有防洪治沙功能。)所以由于对“生态功能区”和“水文站”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失分颇多。3、把第二小题题目中的“水量”改为“流量”或“径流量”会更贴切些。4、第三小题第一空,丙区位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应把答案改成“水土流失严重”。因为水土流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才能算是生态问题。教学建议针对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建议是:一、明确教学方向。教师要多研究福建省初中地理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以及福建省的中考试卷,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摆脱教材的束缚。比如课标中关于水系只有这么一句话“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要求的是大洲的水系特征而非某条河流的水系特征),相应的人教版教材中也只有这么一句话“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而流长”。可现在对水系的考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由此可见中考试题已经成了我们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指导意见成了我们的教学依据,课标成了我们教学的最低标准。二、建立答题模式。按地理要素分类,训练相应的答题模式即归纳各地理要素的描述方法。比如水系特征,应该从长度、流向、水网密度、分布形状、流域面积、落差、河道宽窄深浅及弯曲状况等方面进行描述。三、培养地理思维。加强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的训练,建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系。采用案例式教学,教会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去分析某区域的地理特征,并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只有这样,面对地理试卷中的未学区域,学生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答。四、强化语言训练。从字、词、句三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与书写能力:1、对于地理学习中接触较多的字词(不论笔画的多少,因为很简单的字也总会有写错的),可通过听写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对错字加以纠正,降低出现错别字的几率。2、加强地理概念的区分对比,增强辨识力,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比如本题所涉及到的“水文、水系”;“干流、支流”;“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形部位、地势”;“水量、流量、径流量”;“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利工程、水利枢纽、水电站、水库”;“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要教会学生区分这些概念。不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去它们的含义,但必须要能理解并准确使用。比如提问“哈尔滨位于哪一地形区内?属于什么地形类型?”学生要能准确地按要求回答。又如把水文和水系的要素混杂在一起,让学生准确归类,进而可让学生凭记忆分别说出与水文与水系相关的要素。3、设置一些较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教师对学生表达不贴切之处给予点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五、提升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不会读图,就基本丧失了学习地理的能力。所以要教会学生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并结合具体情境加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图技巧和解题能力。对于以上所提到的地理概念的识别、地理要素的描述方法、地理要素关联性的分析、语言文字的训练、读图能力的培养等教学措施,应该从七年级就开始执行,因为现在的省中考试题已经成了初中地理试题的方向标,七年级试卷也开始出现诸如水文、水系等方面的试题(比如这学期的七下地理试卷中就出现了“水文特征”、“山脉走向”、“农业部门”等在这些八年级教材中才有的词汇,面对这些词汇学生是一片茫然,失去了答题的方向性)。所以要从七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应考的方法和能力并经过八年级的强化和巩固,提升答题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轻车熟路地应对中考。各分数段0分1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总数各分数段人数各分数段比例11.95%6.66%6.66%7.36%7.85%8.84%10.84%16.73%23.1%评卷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