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嘉兴市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方式的研究随着全社会老龄人口比重的逐渐攀升,老年人的服务和照护需求将越来越大。医养融合照护作为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需求量与日俱增,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适时加以引导和扶持,促进该领域健康发展。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到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2014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建立全省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因此,医养融合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将越来越重要。嘉兴人口老龄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根据我市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既符合市情,又可以完善养老服务业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医养融合是高质量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它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精神呵护、老年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医疗康复保健功能,具体有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疗以及老年人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功能。根据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养老领域中医疗护理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医护要求会越来越高,医养融合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完美的养老服务体系不能缺少医疗护理的支撑。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融合,嘉兴市在发展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重视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早在2012年嘉兴市政府就印发了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利用辖区内的医疗资源构建“助老服务网”写入意见中。市民政局研究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将加强医疗保障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卫生局对于如何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提出思路和建议,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海宁市卫生局和民政局联合印发了社会养老养医结合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按照属地管理、资源共享、就近配置原则,为12个镇(街道)和20个社区安排定点医疗机构,明确定点医疗机构职责、责任医生护士,形成20分钟服务圈,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专业护理知识普及、健康管理、上门医诊等服务。虽然该实施意见还是对医养融合的一个探索,但是在资源整合、机构、服务网络设置等方面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2、本地医疗养老机构率先尝试医养融合。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在业务领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在机构设置或合作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顺利开展医养融合发展。浙江省荣军医院嘉兴老年病医院和嘉兴逸和源湘家荡护理院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了医养融合服务。省荣军医院的嘉兴老年病医院位于市老年公寓(大桥分院)内,今年已经正式运行。医养融合提高了市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解决了入住老人的后顾之忧。逸和源湘家荡护理院选址紧邻老年颐养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目前已开始为颐养中心的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护理服务,实现养生养老养身的医养高度融合。3、基层社区积极进行医养资源整合。数据显示,我市大部分老年人倾向居家养老,所以社区层面的医养融合服务普惠性较强。全市共有城乡居家养老照料中心44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共有860家,全市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将基层的养老医疗资源有机融合,能为绝大多数的居家老人提供具有医疗支撑的养老服务。嘉兴的新嘉街道百花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医养融合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医疗康复服务功能,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医疗和护理服务。4、社会资本抢抓养老产业发展机遇。嘉兴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自然禀赋和安逸平和的城市生活,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医养融合项目的首选。这类医养融合机构对内可以服务市域范围的老年人,对外可承接上海、杭州及长三角都市圈的老年群体,后期还可发展为全国异地养老华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示范样板。目前已有多家投资集团在嘉兴积极布局医养融合项目,如市本级常春藤老年颐养中心、世合理想大地养老项目、新安老年护理之家,县域内有西塘平安老年健康生活小区、海宁琳轩亲和源、乌镇雅达国际养老中心、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等,这些项目竣工后,可增加医养护理类床位近3000张,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医养融合服务的照护能力。二、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医养融合是老年人享受高品质晚年生活的新模式,是满足他们对于健康长寿追求的新载体,是让老年人得到快乐体面生活的重要平台。1988年我市提前全国1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总量激增与未富先老的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老年病”的普发性,家庭结构的单一性,让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另一方面,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服务项目交汇少,衔接不畅,让老年人的治疗与康复之间出现服务空白。“医”和“养”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不愿出院,出现了老人押床的现象,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是大趋势。1、我市老年人照护需求旺盛。近几年来,我市的老龄化率一直处于全省首位,60岁、70岁、8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年递增2.5万人、0.7万人和0.5万人,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平均每年递增0.1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近几年稳定在5-6万人之间。据推算,我市约有13.65万老年人因慢性病影响了个体或家庭的生活质量,约有22万老年人因慢性病导致一种以上功能残疾。2、护理型床位的需求量较大。截止2013年底,80岁以上老年人数达到11.1万人,比上年增长11.17%,净增11138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为5.38万人,比上年增长8.95%,净增4423人。2013年我市养老机构中护理型床位为8181张,比上年净增2273张。根据嘉兴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数达到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总数的10-15%来推算,我市护理型养老床位至少还需增加3000张才能达到目标。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变,原来居家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会逐渐转向机构养老,对于护理型床位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加大。3、家庭照护负担逐渐增加。2003年以来我市家庭平均人口数逐渐减少,从2003年的3.4人降到2013年的3.3人,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照护老人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70年代末开始我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一对年轻的夫妇要赡养两对以上老人的情况正在不断增多。根据卫生部门数据,我市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5.38万人,其中城区范围老人失能率为7.58%,高于全国6.9%的失能率,以此估算,目前我市有近5.2%的家庭面临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难题。4、医养融合服务资源急需增加。目前全市107家各类养老机构中,仅有42家设立了医务室或医疗机构,大多数医疗支撑还是以医务室的形式存在,医务室无法满足入住老人全天候护理需求。为了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有长期医疗照护需求的老年人更倾向在医疗机构中长住,致使市本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老年康复床位长年满负荷运转,使用率超100%。本该由养老机构承担的服务转嫁到医疗机构,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三、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难1、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设立之初缺乏统筹考虑。由于卫生、养老两项社会事业主管部门不同,我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规划、布局上没能好好统筹设计,造成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布远,业务合作少,形成了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撑,医疗机构满足不了养老需求的局面。即使有些养老机构开设了医务室,但每周1-2次的定期坐诊和为数不多的医技人员与老年人的照护、保健等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2、公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服务资源有限。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公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大多以医疗机构的老年病区、老年护理院为存在形式,这部分机构收费相对较低,医技照护能力强,服务规范化程度高,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认可,入住在这些机构的老年人大多都需长期照护。但这类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服务资源十分有限,往往“一床难求”。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医疗领域,参与养老事业的动力不足,部分综合性医院中的老年病区还有萎缩的趋势。3、民办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定位单一。嘉兴民办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都位于全省前列,但大部分投资业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端”,医养融合项目规模大、设施全,档次高,入住此类机构月均支出在5000-10000元之间,且多采用购房、长租、会员制等销售形式,老年人养老一次性投入较高。定位单一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不能激活整个医养市场,也不能惠及所有真正有医养需求的老年群体。4、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标准还未厘清。医养融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的确定是该行业顺利发展的基础。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热切的追求,目前我市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对于自身服务内容的细分还不够,服务标准也是套用养老机构的标准,没有一套规范化服务流程,不能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5、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是培养周期长。从业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医疗和养老护理知识,因而有一个较长的知识、技能、经验积累阶段。其次职业吸引力不足。由于受薪酬水平、职业发展、个人定位、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医疗技术人才更倾向于到纯医疗机构就业。第三是教育培训未跟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开设医养照护类专业不多,教育培训的缺位,致使医养类人才的后续供应不足。目前我市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多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政服务类人员转型而来,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要提高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的支撑还有待提高。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式全市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公立、集体、民资、外资等,根据地域不同可分为中心城区、乡镇、人口集聚社区等,地理位置的远近各异和经营者理念的差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发展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我们认为,下一步我市可以在内设型、外引型、合作型与辐射型等方式上继续探索深化,进一步完善实现形式、充实服务内涵、构建更科学更本土化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1、内设型:内设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是指由单一的机构(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为主体,既提供“医护”服务,也提供“养老”服务。一般由业主自行投资兴办,建设目的是为了增加养老机构的医疗配套服务。在规划设计和服务项目设定上充分考虑了养老机构内老人的需求,可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支撑作用。这种类型的特点:医护和养老服务主体具有唯一性,两类服务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对于管理指令反应迅速,相互配合融洽,服务效率较高。2、外引型:外引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是指一个专业机构引入另一类专业的机构作为支撑,两者发挥各自服务优势,达到医养融合的目标。该类型多出现在两个运转比较成熟但又缺乏某种要素的机构之间,通常以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分院或病区的方式来实现互补。这种类型的特点:可以充分整合实际已存在的两种优质资源,医疗机构可以更接近服务对象,养老机构获得急需的医疗支撑,将两类机构各自的专业性发挥出来,实现在共享前提下的资源高效利用。3、合作型:合作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是指把两个高效运作机构通过协议的形式联合起来,达到医养融合的目标。该形式需要两类机构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可以在两类机构相近相邻的情况下实现。通常在养老项目筹建之初就做好了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支撑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两个机构相邻相近的位置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达到双方共赢。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合作双方相互独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便于操作。医疗机构按照协议规定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保障,预约挂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