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地基处理(上海勘察设计志)第一节天然地基上海地区地基土为松软土,形成年代较新,固结度低,土质软弱,土层呈带状分布,有一定规律。解放前,建筑物大都是23层的普通民宅,高层建筑不多,大型工业建筑也较少,因此采用天然地基较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传统采用每平方米8吨(80千帕),有“老8吨”的习惯用法,很多3层及3层以上的建筑采用木桩。解放后,上海岩土工程技术有很大发展,对全市的地质勘察资料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从承载力和沉降变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使天然地基的合理利用达到较高水平,6层以下住宅等民用建筑大部分不打桩,节约了大量资金和材料。 19581960年,上海市城建局勘察总队副队长孙更生组织全市大部分勘察单位,进行了33个城乡规划地区的工程地质普查,共打钻孔约2000个,取土样2万个,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各土层的固结快剪C、ø值和压缩模量E1-2与土的类别和孔隙比有较好的关系,从而编制了统计值表格,列为1963年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试行)附件,两次再版中仍然保留。由于软粘土中往往夹有粉砂薄层,固结快剪的C、ø值不甚稳定,有时统计值反而更为合理。同时编制的110000工程地质图集,以地基容许承载力为主,划分小区,有分区工程地质剖面和土工指标统计值,并标明钻孔位置、暗浜位置、试桩和载荷试验位置图,还圈出可能产生流砂的地区和可利用的桩基持力层的埋深等,内容较为丰富,根据各区的不同地质条件,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范围为714吨/平方米(70140千帕),有的地区容许承载力由传统的“老8吨”提高到1314吨/平方米(130140千帕)。 19601967年,上海民用院按照工程地质图集提供了700多项中小型工程的勘察报告,以后调查了数十幢按图采用地基容许承载力的住宅,平均沉降量为1020厘米,未发现因不均匀沉降而发生裂缝。1984年,上海地矿局勘察公司、上海勘察院、三航院勘察处等单位,汇总上海地区土层分布规律,结合土层的地质成因,土的工程分类和分布情况,汇总成上海市地基土层次名称表,按垂直向分布和地质时代及成因类型,野外鉴别特征,给予地层编号,改变了过去地层编号混乱情况,对岩土工程人员不论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提供了方便。如号土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褐黄色粉质粘土,而号土则是晚更新世Q4 3的暗绿色、草黄色的粘性土,是上海地质的重要标志层。上海地区如无地震液化问题,六层的住宅都采用天然地基,不采用桩基,由于上部结构采用了抗裂措施,防止了上部结构的开裂。 天然地基的较大沉降量,是上海软土地基的一个特点。在采用一般结构形式、基础压力和施工方法,特别是采用一般加荷速率的情况下,建筑物有较大的沉降和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但不会发生地基的破坏。1963年,地基规范编制组曾对百余幢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平均沉降量为:砖承重结构1040厘米,单层排架结构2050厘米,多层框架结构1530厘米,箱形基础15160厘米,尽管沉降量较大,但并未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箱形基础是天然地基的另一种形式。有的建筑物超过67层,甚至达到12层左右,由于地基承受的荷载较大,或是由于人防的要求,采用了箱形基础。较为典型的是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箱形基础的沉降情况。该馆由苏联专家设计,采用的基底总压力为130千帕(13吨/平方米),未作沉降验算,由于箱基的宽度较大,受影响的压缩层较深,因此产生了过大的沉降量。完工后11年,累计沉降量达1.6米(90年代已超过2米),相对倾斜为0.44%,平均沉降速率在施工期间为5.4毫米/日,3年减至0.1毫米/日,但仍持续发生沉降。尽管沉降量很大,邻近地表没有发生隆起现象,但给使用和相邻建筑带来不良影响,由于中央大厅沉降过大,地坪标高反比两侧展览厅为低,已建的阶梯只得废弃重铺。由于沉降过大,把贴邻的条形基础带着下沉,使相邻建筑严重开裂,不得不进行加固。 从1974年起,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华东工业院和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系(现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在康乐大楼、华盛大楼、胸科医院大楼和四平大楼等建筑物的箱形基础内,埋设沉降观测标,土压力盒和钢筋应力计等进行原位观测,积累了工程经验。为了研究轻型井点降水条件下埋深较大的箱形基础地基变形规律,在康乐大楼和四平大楼两个工程中埋设一般沉降标和回弹标,在华盛大楼和胸科医院大楼两个工程中,还埋设了分层标;并由同济大学土工试验室在室内用固结仪按5个阶段(降水预压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停止降水上部结构施工和使用)的地基受力状态,进行压缩和回弹试验。在华盛大楼,胸科大楼和四平大楼3个工程的基础底面,还埋设了渗压计观测地下水浮力的大小,并研究基底压力是否对浮力有影响,通过实测资料得出结论:地下水的浮力是客观存在的,基底浮力的大小,取决于地下水位的高低,与基底压力增大无关,考虑按全部浮力计算基底的有效压力,可以充分挖掘地基的潜在能力,降低基础造价,胸科医院大楼按此原则计算,取得很好效果,大楼使用正常。由此,70年代上海自行设计施工的箱形基础,一般沉降量控制在2030厘米以内,竣工后使用正常,没有发生过量沉降。 在深基础方面,上海也取得许多重大成果,1970年,华东电力院设计的高桥半地下式热电厂,采用直径68米,高28.5米,面积为3630平方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沉井,获全国和上海市科学大会成果奖。 第二节桩基础上海地区由于浅部地层软弱,承载力较低,天然地基变形量大,因此荷重较大,对变形要求较严的建筑物,大量采用桩基础(摩擦桩)。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5层以上的房屋,大多采用木桩,长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国际饭店下的洋松桩长达39.8米。有些建筑物基础下采用组合桩,通常的做法是地下水位以下打入木桩,顶部接一段混凝土灌注桩,如衡山宾馆、电管局大楼、长江公寓、闸北电厂A站等均采用这种组桩。也有一些房屋基础下采用单打沉管灌注桩。新中国建立后木材供应紧张,50年代曾大量采用单打沉管灌注桩,由于施工期间连续沉桩产生的挤土作用,使未达到强度要求的邻近桩受挤压后产生桩身移位、折断。或因施工管理不善,桩身产生缩颈现象。因此,这种桩型到70年代时基本废弃不用。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地区的桩基础,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占主导地位。预制桩成本较低,质量控制较为可靠,施工周期较短,在各种不同的桩型中占有很大优势,至8090年代,仍是广泛应用的桩型。由于高层建筑、大型厂房、高炉、大桥等的建造,对桩基的承载能力和地基的变形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很多工程引进了钢管桩,预应力混凝土桩也普遍使用。市区密集建筑群中打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又使钻孔灌注桩得到重视。1985年,三航局预制厂从日本引进了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生产流水线以后,第20冶金工业公司预制厂又自行设计了同类型的生产流水线,这种桩能部分取代钢管桩,已在上海大剧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并供应香港、澳门地区。在桩基持力层选择方面,80年代以前,由于锤击能量的限制,大多以暗绿色粘性土层作为理想的桩基持力层。80年代后,柴油打桩锤的广泛使用,给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以号粉砂土、号砂性土作为桩基持力层的工程已有不少。 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从50年代开始到1977年以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是桩基的一种主要形式。5060年代,除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和铸钢车间曾用过43米的长桩外,桩长多数在2426米之间,以暗绿色粘性土作为持力层,设计单桩承载力为600800千牛(6080吨)。7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类高层建筑不断兴建,预制桩也有了很大发展。l980年起,钢筋混凝土长桩长达45米,开始用于上海宾馆,后在电信大楼、华亭宾馆工程相继采用,利用号粉土或粉砂作为桩基持力层,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沉降,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上海桩基础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暗绿色粘性土层或第一砂层缺失或很薄,或下卧层较软弱的区域,建造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为控制沉降量,也有采用更长桩的,如华东工业院设计的虹桥宾馆和陆家宅沪办大楼(联合大厦),桩长均达60米。90年代以来,超过100米的超高层的勘探,深度都要达到第层粉细砂(上海的第2砂层)以内一定深度,是研究第2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可能性的依据。 上海地区采用的预制方桩,截面边长为2050厘米,也有少数采用边长60厘米的,长度为560米,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运输、堆放均较方便,由于桩身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承载力较高,耐久性较好,现有的沉桩机械型号齐全,施工便利,工期短,费用较其他桩型便宜,尤其是多年实践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到1995年,预制桩仍在上海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预制桩的制作技术,多年来有很大改进,初期木材和劳动力消耗多,1956年,首先在江南造船厂1号万吨级船台工程中,改用重叠法密肋形浇筑,压缩了制桩场地,节约了木模、人工,提高了制桩速度,这项制桩技术,以后在全国推广,成效显著。 预制桩可以分节制造,分节施工,接桩原来采用钢桩帽电焊办法。1972年,经有关设计、施工单位合作研制,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获得成功。经多年工程实践,该项工艺在严格保证操作质量前提下,能够安全地承受锤击施工应力,从1975年开始,用于多节预制桩工程,比焊接费用可节约70%左右。80年代后期起,由于对桩基承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加之硫磺胶泥的质量控制等因素,这种接头已很少采用。 在打桩设备方面,新中国建立前,桩基施工设备十分落后,全市仅有2台重7吨的蒸汽锤,大部分是蒸汽或电动落锤,甚至还有用原始的石硪或铸铁落锤,采用人工提升脱钩打桩。1958年起,桩基任务增加,于是加工制造了一批蒸汽打桩机械,锤重最大为10吨。在1977年以前,基本上都是靠蒸汽锤打桩。1978年宝钢工程开工后,引进了37.2吨的柴油锤和履带式桩机。以后发展到引进日本的8吨锤和联邦德国可调节冲击能量的D60、D62等更为先进的柴油锤。上海工程机械厂在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已能生产D型系列的柴油锤。80年代开始,蒸汽锤已被淘汰,柴油锤普遍使用。进入90年代,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又引进了英国的高能量液压锤(ZHA-30型),已在金茂大厦工程中应用。 在港区改造中,1965年率先采用压桩施工,设备能力为150吨和80吨两种,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300吨到500吨。1972年开始,将压桩使用于桩长约20米的许多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1986年上海勘察院在金山水泥厂施工的71米长静压桩达到10001200吨。近年来500吨的压桩机可以压入桩长达38米,进入号粉性土,应用在上海龙华鑫隆花园2幢24层的住宅楼。压桩施工具有无噪音、无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但受到设备能力的限制,存在不能穿透较厚的砂土或粉土层的局限性。 二、钻孔灌注桩 60年代初,上海已采用钻孔灌注桩,建造了一些市区、近郊的桥梁,当时采用人工推磨并出土的大锅锥,逐步由泥浆护壁发展到清水护壁(利用孔内粘土自然造浆),以保持孔内水位,防止潜蚀和塌孔。1965年,上钢三厂3号转炉改建工程曾做过钻孔灌注桩试验,但与预制打入桩对比,因承载力偏低而放弃使用。 1975年开始建造的公交公司电车修配厂,又一次进行了钻孔灌注桩的试验,采用潜水电钻成孔,桩的设计直径为600毫米,入土深度25.8米,试桩极限承载力9801078千牛,此值明显偏低,原因是没有做好清孔措施,桩底淤土沉积达0.81.0米。 1981年,色织四厂综合楼改造,考虑打桩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决定选用钻孔灌注桩方案,2根试桩(直径800毫米,深32米)承载力为19602136千牛,极限侧摩阻力和端承力与电车修配厂试桩结果相似。1983年,上海基础公司从联邦德国引进一台NVC120/2型成桩机,可施工900毫米的贝诺托(Benoto)桩,以后在上海雁荡公寓、混凝土二分厂及中山北路立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