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一门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2、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概念。3、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首先把研究对象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是法国的重农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4、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英国由威廉配第创始,由亚当斯密集大成,由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5、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财税原理。6、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和局限主要贡献:论述了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及分配;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局限性: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合乎人的本性的绝对的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看成是一般社会的规律。7、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和庸俗两种成分,它以后沿着这两种成分发展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揭示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9、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分析了当时帝国主义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的垄断特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为分析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提供了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进展 一是在研究对象方面,明确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分析,不仅有本质层次的经济学分析,还有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分析和数量分析方法被引入,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具有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特点。三是在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分析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理论进展: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 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及体系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为经济规律。 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被经济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人们能够在客观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它,趋利避害,正确决策,造福社会和自身。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唯物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指对某些事实内容作真实或虚假、正确或错误、原因或结果的描述或解释,依据的是事实。 规范分析是价值判断,指对某种事实内容作公正或不公正、好或坏、合理或不合理的评价,依据的是道德标准。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表述更精确。 定性分析通过反映事物性质的概念和范畴来分析经济活动,以揭示经济现象掩盖着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或经济运动的特征。五、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的规律,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2学习其他经济学专门知识的必要基础3对新的经济现象,新问题,新挑战作出正确认识复习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丰富,促进了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2.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分配决定生产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 (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4.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2、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3、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4、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所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范畴,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联系: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二、产权和产权制度1、产权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产权是一组权能,产权具有排他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 2、产权制度 产权关系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与由法律界定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而产权制度就是既定的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产权安排;( 2 )产权结构安排;( 3 )产权保护。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一、生产力及其作用1、生产力及其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作用: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第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