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然而,据调查,我们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而且部分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很少鼓励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连早自习看课外书都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在小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拥有的课外书太少。“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15有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是无非几个好词好句。 目的不够正确。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有67的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老师的表扬,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而“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因此,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下)中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4、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堂占多少,得益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百分之三十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就认为阅读可实现六个“获得”。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学作材料。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地点可供思索和立意。 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辅陈比兴有所借鉴。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 三、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策略是指为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教师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补充的认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3、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五、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序列,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探索课外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3、重视积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4、构建一套督查和激励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2006年3月开始,为期四年,学校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5月)(1)组织落实,明确目标。2006年3月至5月这段时间,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完成课题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确定了从我校的二至五年级四个年级中分别选一个班做为实验班。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课题组组织我校的领导和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课题有关资料,让他们了解了课题研究操作方法,提高参与研究班级师生的认识。(3)调查统计,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课题组不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原因,还了解各班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藏书情况及使用情况。(4)发动宣传,获得支持。课题组发出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及致学生的读书倡议书,向家长及学生宣传本课题的意义,尽最大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5)开题论证,开始实施。 湖南省教育学会专家于2007年5月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同意该课题按计划,方案高质、高效的实施课题的研究。2、 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4月)(1)专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将每天早自习和课外活动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这段时间,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讲座,介绍文学史知识、大声给学生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等。 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阅读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记”。读的方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三种;思即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记即做笔记,就是读与思的方式再转化为“读书笔记”形式反映出来。(2)抓检查落实本课题的研究,为了不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读书笔记”抓检查落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标。 “读书笔记”内容为: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使之养成习惯。(3)想方设法,有效利用已有书籍资源,积极拓宽可阅读书籍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藏数量极为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我们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聚少成多,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4)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等等。(5)加强评价激励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的读书卡上写到: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本课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来,学生阅书总量达1000余本,平均每人20本,其中最多的董少翔同学读书80余本。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100%。2、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3、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以“读书笔记”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