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子与机械工程系 2012届学生毕业实践报告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实践(顶岗实习)报告 题目: 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学 号: 1316020127 学生姓名: 叶兴东 指导教师: 陈秀萍 2016年 4 月 21 日1目 录1 绪论41.1 什么是建筑41.2中国建筑史42建筑发展史52.1 古代建筑52.1.1国内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52.1.2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52.1.3古代建筑造型优美62.1.4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62.1.5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环境的协调62.2古代建筑的艺术73 近代建筑的发展史83.1近代建筑结构形式84 现代建筑94.1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94.2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10结 论12致 谢13参考文献:14建筑工程学院 2016届学生毕业实践报告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发展过程叶兴东摘 要: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一座建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昌盛和没落。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本文对建筑结构的形式发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引言近年来生活条件改善,为了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围绕“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结构设计原则,广大的结构工程师研制和开发出了大批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绪论1.1 什么是建筑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啊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自古以来,为了安定的起居,为了便利的生产,在劳动创造中人们就也创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或加强国防,我们公然都要先建筑很多为那些建设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进行其它啊作。我们今天称它为基本建设,这个名称就恰当的表示房屋的性质是一切建设的最基本的部分。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时代开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它生产的技术的发展总是平等并进的,和互相影响的。人们积累了数千年建造的经验,不断地在实践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学方面的变化,在思想方面的丰富,和对造型艺术方面的熟练,因而形成一种最高度综合性的创造。古文献记载: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从穴居到木构的建筑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增加了经验,丰富了知识而来。1.2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2建筑发展史2.1 古代建筑最初的建筑用于居住,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最早的居住形式为巢居、穴居。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干阑建筑的主要渊源。2.1.1国内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1.2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2.1.3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2.1.4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2.1.5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2.2古代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国外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国内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链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渡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成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戎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成,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居民及市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轴线的空间艺术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成规划中,都以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局部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随,改建于宋,保存至今。3 近代建筑的发展史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3.1近代建筑结构形式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最先采用的是砖石承重墙、砖石拱券、木梁楼板、木屋架构成的砖(石)木混合结构,所用材料仍是传统的砖、石、木材。砌筑砖石墙体、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是传统技术很容易适应的。砖(石)木混合结构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就广泛推行开来,一直是近代中小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20世纪初开始,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步兴起,1902年建造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5年建造的青岛提督公署都用这种结构。以后,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以1908年建造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和1916年建造的上海天祥洋行大楼为起点,多层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2030年代,钢框架结构层数不断增加。19311934年建造的上海国际饭店采用钢框架结构,共24层,高86米,是中国近代最高的高层建筑。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掌握了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4 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