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一、园林艺术法则: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2对景与抑景手法 3分景与隔景手法 4夹景与框景手法 5透景与漏景手法 6配景与添景手法 7前景与背景手法 8层次与景深手法 9俯景与仰景手法 10.引景与导景手法 11实景与虚景手法 12景点与点景手法 13内景与外景手法 14朦胧与烟景手法 15四时造景手法园林空间艺术布局: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按地域特征分: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 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3)三远视景: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一般视角小于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4)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见图)5)静态空间尺度规律:(见图)二、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1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大体上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个段落。2)循环序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见图)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转自“园林学习网”http:/www.ylstudy.com/thread-47861-1-1.html)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 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义的习俗。清除封建礼教的糟粕,保留理性的精神美德,中国文学、绘画艺术起到了引路的作用。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桃园,给人无限的向往。如在造园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人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 绝路逢生的无穷情趣。6起结开合,步移景移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起结开合则给人们以韵律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人们如果在一条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却贫乏无味,游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无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设施的景区布局、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就在这种布局中,我们可以效仿古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自然水体流动空间的收与放,园路路面的自由宽窄,风景林木的郁闭与稀疏,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到步移景异、渐人佳境的效果。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前面提到的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李渔主张“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旬”。撮山要“溪径盘且长,蜂峦秀丽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在不大的园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就是在咫尺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水天环绕的典型佳作。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寺观园林、皇家园林或私家庭园,造园者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仿效自然的主导思想始终不移。认为只要“稍动天机”,即可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无怪乎外国人称中国造园为“巧夺天工”。纵览我国造园的范例,可见巧就巧在顺天然之理、应自然之规。用现代语言,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秩序,颉取天然精华,布局顺理成章。这种规律表现在众多的具体造景手法之中,如园冶中论造山者“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矾之伊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又如理水,事先要:“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