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邓从新 马咏梅科学课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从空间上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一) 校内资源教师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利用这些资源,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取得主要来自教材、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和公共信息网。(二) 校外资源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以及家庭、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厂矿企业等,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主要作用,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做科学学术报告,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发挥社区、科协和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参观和学习。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特性生活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开放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应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在课内或课外,探究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或社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2、原则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习并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是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和建构,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发展能力、建构价值,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所以,学习无限的丰富性和课程创造性的实施所需支持性资源的开发更多地依赖教师和学生,以学校为平台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效益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在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参与性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人人参与”,以做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教育部门、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等都享有开发的权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形成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多主体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针对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开发出的教育资源,不仅能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更应考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并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适度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样,要避免“走过场”、“求结果”等做法,要考虑开发的广度与适度。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挖掘选择的对象、提取的内容以及内容应涉及的范围和表现的方式等问题,也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那些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策略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材料收集、研究身边的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凡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用武之地,不妨把它们收集起来,有价值的最好贴上标签以便日后利用。调整教学内容,如凤仙花的种植、养蚕,可以与当地的季节的早晚相适应,合理调整教学顺序。选用教学材料。如养蚕可以变为养菜青虫,观察植物的根可以用葱、狗尾草、白菜根等;认识昆虫可以用当地常见的昆虫;实验材料也可以因陋就简,用脸盆代替水槽,用一次性杯子代替烧杯,用毛边纸代替滤纸;认识岩石可以选用当地常见的岩石种类;蜡烛当酒精灯等。自己动手,建设生物园地开辟植物园,根据小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一片完整的叶;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开花了!结果了!;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一生;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种植桑树、花生、玉米、向日葵、小葱、红豆、绿豆、油菜、青菜、凤仙花、四季豆、豌豆、韭菜、萝卜、番薯、蚕豆、马玲薯、牵牛花。根据(寻访小动物;蜗牛;蜗牛和蝗虫;蚂蚁;我的观察研究;迎接蚕宝宝的诞生;可爱的蚕宝宝;蚕宝宝变了新摸样;蚕的生命周期;动物的卵;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成立学校养殖小组,饲养兔子、小乌龟、蚂蚁、鲫鱼、鸡等。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学具利用注射器、吸管、饮料瓶、吸管、易拉罐、注射器、线轴等材料,建立“百宝箱”,自制教具学具。走出教室,考察自然社会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做好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社区课程资源,建立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库,平常应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社区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社区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们在农田里干什么农事?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开始下种了?哪些作物开始收割了?再如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等,这些东西到时都可以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最好像气象学家竺可桢那样制一份当地的自然历,为你的科学教育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做好对当前天文、气象、时事等社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如近期将有哪些天象发生?近期气象有什么特点?运动会什么时间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学校附近有什么新鲜事发生?等等。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首先,建立 CAI 科学教学软件库。库中的 CAI 科学教学软件应满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学校不同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其次,建立科学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用参考资料 ( 包括各种科学教学参考资料、特级科学教师的优秀教案和优秀科学课例的分析等 ) 。最后,建立科学电子图书馆。在校园网上建立 CD 服务器,采用光盘储存与科学教育教学有关的视听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除此以外,还将一些电子化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科学信息资料检索模式。另外,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一些优秀科学教师和科学教学设计专家组成科学教研组,负责科学课程的规划与科学课件脚本的设计,再由软件编程专家负责把脚本制作成高质量的网上科学教学课件,然后实施网上科学教学,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虚拟班集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或多所虚拟学校,从而实现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远程科学教育教学网络。虚拟学校的科学教学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常用的模式有讲授型、个别辅导型、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其中尤以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更能体现网上教学的优越性,也更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发。合理开发生成性课程资源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时间、场地、物资和设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保证,就谈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事实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演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努力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建构而不是传递的。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帮助学习者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因为知识建构是从活动中产生,所以知识是嵌入于活动中,我们无法将知识从经验中予以分开,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而把学生的经验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整起来。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他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可见,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发挥潜质的诱因,是创造的先导。要想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且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内生性,即可以使各种课程资源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已有的经验、心理认知结构和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科学课堂是课程资源激活与创生的的基地让课堂活起来:活化资源、活化过程、激活热情。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手、动脑。让探究实起来: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关注目标。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自然环境动物,包括兽类、蛙类、鱼类、禽类、昆虫等。植物,包括粮食作,油料作物,瓜果类,树木类,药材类,花卉类。2、地理环境农村校园面积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生物园,如有一所学校的生物园分为“种植区”、“养殖区”、“草本区”、“扦插区”、“苗圃区”、“花卉区”、“木本区”、“藤本区”等8个区域。园中共有生物128种。其中本地生物96种,引进外地生物32种,与课文相关的生物占96%。生物园为教学提供了观察材料;为学生栽培、饲养等活动提供了实践基地。3、学生生活环境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动、植物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栽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