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色彩基础知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色是( A )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A、光 B、颜色 C、 颜料2、下列波长中( D )为可见光波长。A、= 3.7102nm B、= 8.5102nm C、= 5.2103nm D、= 4.9102nm3、自然界的日光,以及人造光源如日光灯、白炽灯、镝灯所发出的光都是( A)A、复色光 B、单色光 C、无色光 D、 白光 4物体固有色是物体在( D )光源下的颜色。A、荧光灯 B、白炽灯 C、标准照明体D65 D、日光5、当光源的( B )确定时,光源的颜色特性即被确定。A、光谱密度的部分值 B、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C、辐射能的大小 D、红光含量6、光源的色温表示的是( B )A、光源的温度 B、颜色的特性 C、颜色的温度 D、色光的温度7、观察印刷品使用的光源其色温度为下面哪一个。( C )A、4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6500K左右 D、7000K 左右8、色温低的光源( C )光成分少,( C )光成分多。A. 红,绿 B. 蓝,绿 C. 蓝,红 D. 红,蓝9、同一颜色印刷品在色温3800K和6500K光源照射下观察会出现怎样结果。( B )A、纯度不同 B、色相不同 C、光泽不同 D、亮度不同10、如果某物体能将入射光按不同比例吸收,并有部分光反射出来,那么这种物体色就是( D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彩色 11、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增加,( B )。 A、是无限度增大的; B、不是无限度增大的;C、是无限度减少的; D、不是无限度减少的12、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 D ),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 A、黑度; B、灰度; C、饱和度; D、厚度13、彩色物体形成的颜色是由( C )所决定的。A、光谱的不同波长被等量吸收 B、光谱的不同波长全部吸收C、光谱对不同波长的选择吸收 D、光谱的所有波长均未被吸收14、 人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时间大致是( A )A、明适应时间快 B、暗适应时间快 C、两个一样 15、彩色是指在视觉中有( B )的颜色。 A、明度 B、色相 C、饱和度 D、明度与饱和度16、颜色的明度高低是由物体表面的( D)大小来表示的。A、光谱分布率 B、光的波长 C、光的反射 D、光的反射率17、印刷色彩表示法中用哪种颜色模式表示比较符合人的视觉感受,让人觉得更加直观一些。( D )A、RGB B、CMYK C、Lab D、HSB18、由于印刷品上反射的色光在到达人眼时,产生了加色效应,引起了( D )。 A、视觉的变化 B、明度的变化 C、饱和度的变化 D、色相的变化19、在相同的单位面积里印同一种颜色,通过网点覆盖率的变化会产生颜色在( C )上的变化。 A、色相、明度; B、色相、饱和度; C、明度、饱和度; D、色相、明度、饱和度20、印刷过程中( B )不会使印刷油墨的饱和度降低。 A、不适当地加入辅助剂冲淡墨色 B、选用不同性质油墨 C、油墨乳化量过大21、 在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中,最亮最纯的颜色是( B ) A、红 B、绿 C、蓝 22、原色是可混合生成所有其它色的三基色。其中加色混合色为:( C )。 A、红、黄、蓝; B、黄、品红、蓝; C、红、绿、蓝; D、黄、品红、青23、三原色等量混合呈( B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D、黄24、补色是加色混合后成( B )的两个互补色光。A、黑色或灰色; B、白色或灰色; C、黑色; D、白色25、消色是指( C )。 A、自然界的所有色 B、黑白色 C、黑、白及各种灰色 D、消灭颜色26、雨后天空中悬挂着的彩虹,就是阳光照射在无数小水珠的曲面上产生(B)现象A、光谱功率分布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27、彩色电视机中彩色图像的形成是( C )加色混合的结果A、视觉器官内 B、视觉器官外 C、色光 D、色料28、下列颜色不构成互补色的是( B )A、品红和绿 B. 品红和黄 C.青和红 D. 黄和蓝29、在色料减色法中,下列( C )的减色规律是对的。A、 B、 C、 D、 30、CMYK表色法是减色表色模式,遵循色料混合规律。C、M、Y、K表示印刷中的( B ) 四种原色。A、红、绿、蓝、黄 B、青、品红、黄、黑 C、中黄、桃红、天蓝、黑31、一个理想的( D )油墨,应该吸收三分之一的色光,而完全反射其它三分之二的色光。 A、黄色; B、品红色; C、青色; D、三原色32、没有网点角度和线数概念的是( C )网点。 A、调幅 B、链形 C、调频33、在网点角度排列中主色版大多采用( B )的网点角度。 A、 90 B、 45 C、 15 D、 7534、印刷中无龟纹的网点是( B )。 A、方形点 B、调频网点 C、圆形点 D、链形点35、中间调指图像中明暗相交的部位,在印刷品中其网点在( B )之间。 A、3070 B、4060 C、2050 D、407036、图像色彩处理时,一般暗调基本色的网点阶调值范围多少。( D )A、5%10% B、10%30% C、30%60% D、70%90%37、在四色版中,网点角度置于90度的色版是( D )。A、K版 B、M版 C、C版 D、Y版38、使用调幅网点印刷时,网点线数越( B ),表示图像的基本单元越( B ),图像的细微层次表达越精细。A、高,大 B、高,小 C、低,大 D、低,小39、调频加网技术是通过改变网点在空间分布的( C )实现的。A、振幅 B、大小 C、频率 D、深度40、印刷时网点增大最严重的部位是( D )。A、50%的网点 B. 中间调 C. 65%的网点 D. 网点搭角处41、下列哪种网点排列时网点中心距始终不变,而网点大小变化( B )A、调频网点 B、调幅网点 C、混合网点 D、线条网点42、当印刷品网点面积率增加时,对调子密度影响最大的是( C )部分。A、高调; B、中调; C、低调; D、高光43、( A )是指彩色原稿上的图像经过分色、加网、印刷,再现在印张上的工艺过程。 A、色彩还原; B、印刷生产; C、电子分色; D、色彩复制44、照相分色是通过滤色片达到分解色彩的目的,用( B )滤色片分色时,制取品红版阴片。A、红; B、绿; C、蓝紫; D、黄45、测定品红油墨的密度时其密度计内滤色片是什么颜色。( C )A、紫兰色 B、红色 C、绿色 D、青色46、网点并列呈色遵循( B )。A、减色法原理 B、减色法与加色法原理 C、加色法原理 D、叠色法原理47、印刷品成色过程中,网点并列发生最多的部位是( B )A、暗调 B、亮调 C、中间调48、印刷品的暗调部分一般采用( B )来呈现颜色。A、网点并列 B、网点叠合 C、网点交叉 D、网点结合49、为了比较准确、客观地评判原稿色彩是否正确,常把图像中( C )作为评价标准。A. 红色 B. 白色 C. 中性灰色 D. 绿色50、灰平衡是由青、品红、黄三原色网点不同的百分比阶调值构成的,其中( B )原色的百分比阶调值大于其他两个原色的百分比。A、黄 B、青 C、品红51、灰平衡的意义是通过对画面灰色部分的控制,来( C )整个画面上的所有色调。A、直接控制; B、检验分析; C、间接控制; D、间接反映52、只要印刷品上( D )三块色版网点配比是正确的,其它颜色的三块色版网点配比也就可以肯定它也是正确的。 A、红色部分; B、绿色部分; C、蓝色部分; D、灰色部分53、为了使印刷品能很好地进行色彩还原,要求三原色油墨理想的色彩应该是( D )。 A、色偏少、灰度低和反射效率低; B、色偏少、灰度高和反射效率低;C、色偏少、灰度高和反射效率高; D、色偏少、灰度低和反射效率高54、调配油墨时,要提高饱和度,则需要加入( B )。 A、白墨 B、原色油墨 C、黑墨 D、 树脂油墨55、CMYK颜色空间的色域要( C )RGB颜色空间。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超过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物体颜色的客观因素有( AB )A、物体 B、光源 C、年龄 D、性别2、通常以吸收成色方式呈现颜色的物体都具有下列( BCD )主要光学特性。A、折射 B、反射 C、透射 D、吸收 3、颜色对比按照观看颜色的时间不同分为( BD )A、互补色对比 B、同时对比 C、明度对比 D、先后对比4、颜色通过视觉的作用后会引起对某些事物的联想而产生连锁心理反应,形成相关联的心理影响,这便是色彩的感觉。这种感觉有( ABCD )A、冷暖感 B、远近感 C、大小感 D、轻重感5、颜色的属性描述正确的是( ABC )A、色相是每种颜色本身所固有的相貌,表示此色与它色之间的区别 B、明度是指人们视觉中颜色的明暗程度 C、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净程度 D、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6、我国常用的三原色油墨是:( DEF )。 A、柠檬黄 B、深红 C、 中蓝 D、 中黄 E、 桃红 F、天蓝7、两色料混合呈黑色,即为补色,则两种颜色分别为( AD )。 A、C与R B、Y与C C、M与C D、M与G8、( BCD )呈色原理是色料减色法原理。A、彩色电视 B、彩色印刷 C、彩色印染 D、彩色摄影 9、使用调幅加网技术时要考虑( CDE )要素。A、网点大小 B、网点锐度 C、网点形状 D、加网线数 E、加网角度10、调幅加网技术中,常用的加网角度是( BCDE )度。A、3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