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与“高效课堂”之我见 不论你是否赞成用“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这两个概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他都被教育研究者广泛使用了。但对两个概念哪个更能代表现在学校课堂教学想要达成的目标,到现在为止,不同的专家使用各不相同,就是以“高效课堂”作为报告专题的专家,似乎也没有把二者分开,似乎放在一个位置去使用。*想作一简单的比较,引出大家的讨论把这二者关系理顺,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现就个人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概念作一界定,供大家参考。 教育二字可以这样去理解边教边育,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把这些结合到一起去理解,不能不这样去解释教育,教是为育服务的,课堂是学校班级育人的主要阵地,教是课堂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有无效果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达到“育”的目的。当然从哲学观点年看:有高就会有低,有有效就会有无效的对立概念,于是会有人追问“课堂有无效的吗?”我认为所有的概念都是有边界的,如果我们给课堂教学以班级整体为单位的学生对必需完成任务的平均量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无效课堂就会出现了,例:一个班级体这节课如果60%以上的学生都不知所云或似懂非懂,对这个班级而言,课堂可能是无效的。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节课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关注对学生“育”的过程。不论是对班级体还是个体,育能速生吗?速生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是畸形,看我们的基础教育,畸形教育还少吗?所以无论是从那个方面看我个人的观点是:用“有效课堂”还是更接近课堂“育”的功能。 从目前基础教育对高效课堂定位来看,更多的是指以教师预设的为前提,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作为基本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课堂更加关注课堂的完整性、强调预设性、很少关注生成性。目前所谓高效课堂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讲授法,把教师认为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在一节课内传授给学生(是瞬时记忆还是理解同化没有人去关注,因为课堂上也没有时间去关注);二是所谓改革后的导学案模式。导学案要体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认为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教师完成了整个内容称之为高效。不论追求高效课堂的那种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目标任务的完成,从表面上看一节课学生对所有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但是学生听明白了,还是理解了,还是达到应用的能力了?没有人去关注;是全班都理解了,还是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也不会有人去关注。有效的课堂是指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效的时间内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课标最基本的要求内容,并且在课堂上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出现不同层次的能力提升。他关注的是课堂的生成,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强调课堂的完整性,也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收获。这种有效性又可以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有效性,对于认知层次较强的班级,在完成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课堂生成的方向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本部分不必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掌握),对于认知能力较高的学生又能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对认知能力较弱的的班级来说,如在某一个问题上遇到困难,就可停下来让学生体悟到位,这样也能把基本的问题理解清楚,对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个体来说也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产生成就感。不论是那个层次的有效课堂相对这个层次的班级教学来说都可以称为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课程改革是追求有效的课堂,因为只有有效才可能就某一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来说可能达到高效,而不是高效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不仅可以对一个班级,也可以对一个学生。要保证有效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贯彻,只能在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坚持用减法的原则去设计课堂。美国心理学一份测试结果:以讲授方式听完一节课后学生能留下的东西只有5%,但学生通过引导达到自己讲出一节课留下东西可以达到85%。从这份调查结果来看,用减法去设计的课堂才可能对一个班来说达到有效课堂的目标,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有效才是高效,对一个班级来说永远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笼统概念。如果一定要设一个课堂评价标准,我认为“有效课堂”更符合“育”的过程。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