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前言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写作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曾四次入越,在他的浙东之路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浙东之行无疑是浙东地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自魏晋至唐代,浙东地区农耕发达,剡纸、丝绸、茶叶、越瓷、兵器等手工业技术先进,大批名士和儒、释、道名流从动乱的北方会聚这儿,逐渐发展成可与京城长安匹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一时间,这儿成了土族文化荟萃之所、中国山水诗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高僧的活动中心、道教高士的修行中心。大批唐代诗人追慕先贤高士、安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和灵异山水、佛国香城、仙源道踪而来,这一切既成了他们吟咏的题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因而,浙东有了一条“唐诗之路”。论文摘要:李白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浙东之行无疑是备受关注的。而随着“浙东唐诗之路”研究逐渐成为文化热点,将李白作为一个典范单独提出来,给这条壮观的“唐诗之路”以一个独特视点的关照,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主要对李白入越情况进行汇总描述,对“唐诗之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李白这个视点来关照全体的唐代入浙诗人,因为他们在越地的文化心态、审美倾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关键词:李白入越 浙东唐诗之路 地域文化ABSTRACTLi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Tang dynasty. His journey on East Zhejiang is a focus in academic comm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research on “ The road of Zhedong Tangshi”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ake the famous poet, Libai ,as an example to study further about “ The road of Zhedong Tangshi”.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situations about Libais travel on East Zhejiang and analyze why poets in Tang dynasty are so interested about East Zhejiang. At last, taking Libai as example, the paper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y of the culture attitude and appreciation of all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travelling on East Zhejiang. 一、 李白浙东行踪研究(一)李白入越情况李白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曾多次到过浙东地区漫游,留下了许多与浙东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相关的诗篇。许多学者已经对李白入越的情况做过相关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的详细考证,他们对李白入越次数说法不一,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人作出如下汇总:1、第一次入越李白第一次来浙东是什么时间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执。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李白“东涉溟海”只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为止,便向西去了湖北安陆。这个说法受到了郭沫若等学者的推崇。清代学者黄锡珪则认为李白到广陵以后即往越中。竺岳兵,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3月,第33页当代学者郁贤皓在他的著作李白丛考中有一篇李白出蜀年代考,其中写到:“按李白有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可知乃初往越中之作。又云: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可知乃夏天从广陵出发向会稽。这应该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的夏天。”郁贤皓,李白出蜀年代考,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页竺岳兵在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中认为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交入剡中,登天姥,上天台山,直到第二年才回扬州。,文中写到:“当年李白所涉之溟海是在东海的哪一部分呢?我认为它在今天的剡中盆地。”竺岳兵,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编1988年,第230页2、第二次入越王伯奇先生在李白与剡中一文中认为,李白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曾来过剡中,他与李良二人在杭州并同游剡中相处有半年之久,李白的诗送侄良携二妓越会稽戏有此赠写的就是这次游玩的情形。竺岳兵在李白“移家东鲁考”中认为李白在开元二十七年(739)由东鲁南下经杭州返安陆,然后“移家东鲁”,但他认为李白是否在这次入浙途中游经剡中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先存疑。3、第三次入越李白第三次入越是在天宝六载(747),即李白四十七岁时,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临行前。李白这次来浙东写对酒忆贺监二首、重忆一首、越中秋怀、越中览古等多首诗篇。在这次李白入浙行程当中,他还登上了四明山顶,有早望海霞边为证。并在下了四明山和重游剡溪之后再一次登上天台山华顶峰,写下了天台晓望。卢燕平在李白天宝六年三入越经过、缘由考辨中详细地考证了李白此次入越的经过,他认为主要是为了避馋。他在文中写道:“从种种迹象看,李白这次离鲁游越,和避谗有关。仅举一例,书怀赠南陵常赞府: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卫谤、鲁人讥,不详本事背景。人们不禁要问,天宝六年这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李白为什么会在这年突然离开他久居三年的家园东鲁,来到会稽?笔者带着这个问题翻检了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五载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南下会稽的这年正月,李白的熟人李邕、裴敦复皆杖死”,“ 当时李白和李邕的关系并非一般,已是见面几次的旧交了。”卢燕平,李白天宝六年三入越经过、缘由考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第65页4、第四次入越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李白第四次来浙东是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其路线是由东鲁经梁园、曹南到宣城,再由宣城入新安江,顺流经杭州到会稽。途径曹南时作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到越中后作有越中秋怀。5、第五次入越存疑另外,至德元载(756),李白五十六岁那年作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但这次是否有来浙东,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只到杭州而未到剡中,一种认为隐于剡中。但现在论据不足,有待新的文献资料出现后进一步考证。 (二)李白诗中越地地名举例李白的越地诗中经常会用到包括山峰、河流、名胜古迹等在内的越地地名,例如李白在诗中吟咏的山峰主要有下列四座:华顶峰,它是天台山系的主峰;赤城山,位于天台山系南端;富春山,位于桐庐县,是严子陵的隐栖地;东山,位于上虞县,是谢安的隐栖地。经过一系列的搜罗和整理,将李白诗中出现的越地地名,包括城市名、山水名、寺观名、名胜古迹名等列举如下:杭州(诗名二例)天竺寺(诗名二例),位于杭州西湖西浙江浙(共六例)海门(三例),指浙江两岸的赭山、龛山。樟亭樟楼(共二例),位于浙江东岸。会稽会稽山稽山(共十四例,诗名也有一例),会稽乃越州治所(现今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绍兴)。山阴(十例),会稽的别称。镜湖(八例)。耶若耶溪若溪(共十例)越溪(二例),越地溪谷的总称。浣沙石(一例,诗名也有二例)。禹穴(三例),禹的陵墓,位于会稽之南。兰亭(二例),会稽之南。云门(寺)(一例),会稽之南。白楼白楼亭(共二例),会稽之南。越台(一例),会稽山越王台。秦望(一例),位于会稽东南,因秦始皇而得名。四明(五例)曹娥碑(一例),位于上虞县水滨。剡剡中剡溪(共十二例、诗名亦有二例)东山(二十例,诗名亦有四例),其中也有作为谢安的代称而使用的。沃州(一例),位于剡溪上的中洲。天姥(四例,诗名也有一例)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天台(九例,诗名亦有二例)华顶(四例)石梁、石桥(共三例)天台山中的天然的石桥赤诚(十二例)国清(寺)(二例)天台山麓之寺桐庐、桐庐溪(共二例),桐庐是位于睦州的城市。新安、新安江(共四例),睦州于天宝年间改称新安郡。富春山(一例),后汉的严光隐栖地。严光濑、子陵湍(共二例)流经桐庐之北,紫溪的一部分。钓台(一例,指严子陵(光)钓台,临富春江。七里濑(一例),富春江的一部分。浦阳(一例)苧萝山(一例),位于越州诸暨,西施出生之地。金华、金华渡(共四例),金华乃婺州州治的别称。李白诗中的“金华”指位于其北作为赤松子隐居地而闻名的金华山。沈约八咏楼(一例),位于金华。东阳(一例),位于婺州的城市。(日)寺尾刚,论“越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意义,中国李白研究第404、405页(电子版)(三)李白有关越地的诗的一个特点:大多不作于当地李白诗中所咏越地的地名不仅范围广,而且比较详细。但经具体考察,发现他的很多诗是他在越地以外的地方创作的,而在越地时所作的诗歌数目,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中为三十三篇,詹瑛李太白文系年中为二十三篇,安旗、薛天纬的李白年谱中为十二篇。据日本学者寺韦刚的研究,有二十二首可以确定在越地创作的诗歌:采莲曲(会稽)、对酒(金华)、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其二(金华)、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杭州送裴大择时赴庐州长史(杭州)、送侄良携二妓诸会稽戏有此赠(杭州)、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杭州)、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台州)、天台晓望(台州)、早望海霞边(台州)、西施(越中)、王右军(越中)、越中览古(会稽)、对酒忆贺监其一、其二(会稽)、重忆(会稽)、越中秋怀(越中)、越女词其三、其四、其五(会稽)、浣沙石上女(会稽)。(日)寺尾刚,论“越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意义,中国李白研究第407页(电子版)李白诗歌中大凡吟咏越地,较多的是在越地以外的地方通过回忆或憧憬的形式而表现的,回顾曾经漫游越地的生活或者表明想去越地的心愿。按照常理,诗人在某地赞赏该地是理所当然的。但李白出蜀后凡言及蜀的作品并未将蜀作为审美对象,而仅仅是作为怀乡的对象。而李白却将越地的山水作为理想化的审美标准。即使他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因何产生美感,但从其风景描写很容易想象出李白对水之清澈、透明感,剡、溪谷的青绿有强烈的共鸣。李白为了表达对所在地区的山水、自然之美的赞扬,多采用“胜于”、“好于”、“美于”的比较形式,而他用于比较的正是越地的山水。这无疑与李白的审美意识相关。李白喜欢表现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事物,擅长幻想式、浪漫式的风景描写,在知觉感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李白与浙东唐诗之路受方面,他喜好清澈的事物、有透明感的事物、闪光的事物。色彩方面喜欢用白色、青色、绿色。所以当他在诗中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识时就很自然地引证到越地的山水了。二、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 唐朝时期,在浙东地区形成的这条“唐诗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