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型:名称解释5个(53)填空题30个(301)选择题15个(151)判断题15个(151)简答题2个(26)论述题1个(131)【第六章遗传平衡定律的计算题】1.什么是广义进化?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2.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3.拉马克学说两法则两内容一进化两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获得性状遗传:指由器官的用与不用而导致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两内容: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一进化:“等级进化”,即生物具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趋向。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5.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差别相同点:(1)都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在自然界里,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且从一种生物类型变为另一种生物类型。(2)都主张生物的进化史渐进的。不同点:(1)起源不同:拉马克学说: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达尔文学说:生存的物种都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2)对适应起源看法不同:拉马克学说: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变异适应”;达尔文学说:适应是两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是不定项的,“变异适应”。(3)创立的背景不同:拉马克学说: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学说: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6.分子进化中性论按照这一学说,生物进化的动力在于中性突变和突变的漂移固定。7.中性突变的概念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8.什么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实际上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可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9.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自我突变、生命活动的节律性10.生命和熵(1)什么时候熵增加、熵减小?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使机体的熵值增加;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使机体的混乱程度减小,机体的熵值减小。(2)怎么保持生命的活性?熵变是负值时,说明熵流是负的,并且可以抵消熵产生造成的混乱,这时生物体的有序性才得以保持或继续增加。(3)生命与熵的关系新陈代谢的本质是生物体不断从环境吸收负熵用以消除当它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生命的成长过程是生命系统的熵变由负逐渐变化趋于0的过程,可以说随着生命的成长,生物熵是由快速减少到逐渐减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生物组织的总量增加,有序度增加,生物熵总量减少,所以熵增为负。 衰老是生命系统的熵的一种长期的缓慢的增加,也就是说随着生命的衰老,生命系统的混乱度增大,原因应该是生命自组织能力的下降造成负熵流的下降,生命系统的生物熵增加,直至极值而死亡,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生命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熵变可以用一个耗散型结果进行描述。11.生命起源的条件能量是原始地球生命诞生的必需条件。12.早期地球可利用的能源热能、太阳能、放电13.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14.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团聚体模型、类蛋白质微球体模型15.遗传密码的进化过程第一次扩展是由GNC扩展为GNY,Y代表C或U两种嘧啶;三体密码的第二次扩展是由GNY扩展为RNY;第三次扩展是由RNY扩展为RNN;最后一次扩展是由RNN扩展为NNN。16.超循环组织模式的概念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级循环系统。17.阶梯式过度模式的概念及过程概念:在上述超循环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个综合的、由非细胞到细胞演化的过渡理论。休斯特等人提出了一个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的、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渡到原始细胞的学说。考夫曼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即原始生命(包括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的生物大分子协同驱动的、动力学系统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各主要阶段都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过程:从小分子到杂聚合物;从无序的杂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多核苷酸进一步自组合成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分子系统(即分子准种);分子准种形成更复杂的超循环组织;分隔结构的形成;最后一步是原核细胞生命(微生物)的形成。18.早期生物三分支真细菌(细菌)、古菌、真核生物19.真核细胞的起源途径内共生起源说、渐进说、细胞核的起源、德迪韦的综合说20.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1)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2)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3)促成了三极生态系统的建立4生物发展史1、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从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的才可称之为化石。2、化石的种类:(1)按保存的特点分:遗体化石:是指古生物的遗体所形成的化石,如动物的骨骼化石、植物的茎秆化石等(如硅化木、猛犸、披毛犀、琥珀中采粉的昆虫)。模铸化石:是指生物体在底层或围岩中所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分为印痕化石(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动物的触须、附肢、羽毛和鳞片等形状)和印模化石(如贝壳)。遗物化石:是指古代动物的粪便、卵、植物的汁液、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如鱼卵、恐龙蛋,以及人类祖先使用过的石器、骨器和装饰品。遗迹化石:是指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如恐龙足迹。(2)按化石的大小分: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3)按化石的作用分:标准化石、指相化石和标记物化石(4)按组织结构分:昆明澄江虾化石。3、化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生物死亡种群越大,即生物的密度越大,形成化石的机会就越多;相反,种群越小,形成化石的机会也就越少。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凡生物体结构中比较坚硬的部分都容易形成化石,如骨骼、牙齿、树干、孢子及花粉等。而生物体的软组织,如皮肤、肌肉、脏器及植物的果实,因易腐烂消失而不易形成化石,特别是遗体化石。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生物尸体如果较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就很容易遭受氧化分解和被其他生物吞食和破坏,即使是硬体部分,时间太长也会被风化破坏掉。只有当生物死后其尸体被某种沉积作用迅速掩埋,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掩埋的环境:如果生物的尸体被掩埋在一个疏松、多孔隙的环境里,易遭氧化破坏;相反,如果保存在一个致密的环境介质中则很容易形成化石而保存下来。石化的程度和速率:石化过程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个方面,物理作用指的是生物体的外形印烙在岩层上的过程;或者是壳体、骨骼等空隙被泥沙或其他矿物质所填充使之变硬的过程。化学作用指的是化学溶液对古生物硬体部分的作用过程。4、植物界的系统发展:藻类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蕨类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阶段。5、动物界的系统发展: 原生动物阶段: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都是由单细胞构成。一般认为,鞭毛纲是原生动物中最原始的一个类群,其中原始鞭毛虫是鞭毛纲中最原始的种类,它是所有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多细胞非脊索动物阶段:多细胞动物也叫后生动物,它们无疑从单细胞动物发展而来。海绵动物与中生动物一样,是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之一。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其祖先是类似群体鞭毛虫一类的动物。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软体动物则是环节动物向着适应不善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也是无脊椎动物中登陆最成功的一个门。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的开始,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的类群。脊索动物阶段:脊索动物门包括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6、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进步性、阶段性和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进步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由低价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例如植物的演替就经历5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藻类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蕨类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及被子植物阶段。生物进化的阶段性不但表现在演化水平上,而且也表现在时间顺序上。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多样性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每次重大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增加都很迅速。7、选择在生物界中的作用:甄别、定向8、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力。5生物表型的进化1、形态结构进化的两个方向:复杂化和简化复杂化是指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进化的结果是使形态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完成特定功能的效率越来越高。简化,或叫退化,是指由结构复杂化向简单化的一种演变过程。例如,寄生性的生物(海鞘、蛔虫)。2、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功能的强化:按结构水平、功能强化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功能强化。(复眼) 功能的扩大:是指结构功能范围的扩大。某一器官原来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在进化过程中,该器官的功能得到扩大,由一种功能发展成具备多种功能。 功能的更替: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或定型行为,是指排除任何可能学习的机会,动物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第一次完成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行为。(反射活动、斑蝶的求偶行为)学习行为:也即后天习得行为,是动物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模仿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行为的进化经历了趋性(草履虫)、反射、本能、低级学习行为、高级学习行为等发展环节。4、通信的几种方式:视觉通信(蜜蜂的舞蹈:圆舞、8字舞)、听觉通信(蝙蝠可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信号)、化学信号(雌舞毒蛾分泌化学物质信息素)5、进化稳定对策(ESS策略):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所谓进化稳定策略也叫演化稳定策略,是指如果占群体绝大多数的个体选择进化稳定策略,那么小的突变者群体就不可能侵入到这个群体。或者说,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突变者要么改变策略而选择进化稳定策略,要么退出系统而在进化过程中消失。(理解,在书108)6、有产者原则:争斗中的有产者原则是指争斗中资源(食物、领域、配偶)占有者往往处于优势。7、利他行为:也称利他主义,是指一个个体的行为为接受者带来好处的同时,对行为完成者造成损失。6生物的微观进化1、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微观进化:是指无性繁殖系或种群(进化单位)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即表现为宏观进化;宏观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进化单位)的进化。2、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概念:也称基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3、遗传变异的量度在一个种群中遗传变异的总量用两个参数来量度,那就是多态座位比和杂合性。多态座位:是在种群中存在一个以上等位基因的座位。多态座位比(P):是用确定的多态座位数除以被检测座位的总数;杂合性(H):是个体杂合座位与检测的总座位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