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赛迪网讯】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确定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其中,工业化是我国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走向未来的目标,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市场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基本机制,国际化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围绕这“五化”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抓住“六新”,即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我国的信息化推进也必须紧紧地抓住“六新”,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局,为实现“五化”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的驱动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正在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 信息化的就绪度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的发展比较突出,无论是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还是彩电用户、家用电脑拥有量都有成倍的增长。XX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亿,有望于XX年超过美国(亿);ipv4地址总数已经超过亿,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域名总数已经超过918万,“.cn”域名达到670万,年增长率达到211%;我国网站数量接近140万,XX年上半年的网站增量与过去4年的增量相当。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的信息化正呈现出一种快速发展的态势。 信息化的应用正在向纵深发展。在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受到了广泛重视;在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金融、民航、电子商务等领域信息化的成效十分显著。在政务领域,一批重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网站逐步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功能逐步增强、整体绩效水平有显着的提高。 在社会领域,现代远程教育渐成体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规模;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也在稳步推进之中;社区信息化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在文化领域,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市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正在有序推进。 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显著。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XX完成销售收入47500亿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互联网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电子商务开始“起飞”,XX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同年gdp总量的%。此外,与信息化相关的许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如数字内容、数字文化、数字认证、电子游戏、电子物流、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上招聘、网上旅行服务、即时通讯、移动增值服务等等。 虽然我国的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网民普及率(%)尚低于全球平均值(%);千人的域名数尚不及英国和德国的1/20。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东部的网站数和域名数约为中西部的8至10倍;城镇的家用电脑拥有率约为农村的20倍。然而,差距就是机遇,这也是我国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空间。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实施XX-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国家信息化逐步转入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新阶段。 为此,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应该不仅仅满足于信息技术“用了就好”,也不仅仅着眼于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出发,全面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落实和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政府管理的层面来看,也不仅仅满足于开发一批大型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是要构造一个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建设一个“可见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观测性问题。在继续坚持信息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将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各种手段,协助解决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此外,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战略重点,国家信息化必将促成我国由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的转变。1 / 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