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结题报告(初稿)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颖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品德课程的顺利实施,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强品德课程的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品德课程的实效。这既是落实若干意见和实施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用新的课程理念将德育工作引向深入的难得机遇 2、教师对品德课程形态、性质、特点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品德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1)德育课程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受分科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是按照学科课程的设置原则,分别开设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在这样的分科课程中,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社会都是按学科的逻辑来开设的。思想品德是按抽象出来的道德规范、德目来编排教学内容;社会课则是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的拼盘,也是按学科的体系来编排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割断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成为抽象概念、原则,或与生活无关的一些事实、现象的传授、灌输、背诵,从而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本次课程改革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综合性的课程来替代学科性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以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从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和综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是课程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由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跨学科知识,由学问性知识转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性知识转向方法性知识。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课程的综合化。(2)德育课程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德育课程为了追求道德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已由培养儿童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不再把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通过引导儿童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与课程生活的互动中建构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课程努力使儿童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裂,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因此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突破了以往学科课程的局限,使得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德育课程。(3)课程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突破。新的德育课程更加强调尊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对他们进行基础性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的德育课程不再是按照过去的德目而是按照儿童生活来建构课程体系的。品德与生活从儿童生活的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来精选儿童生活的素材,使儿童在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过程中学习道德。品德与社会则从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出发来组织内容和素材,力求用真实、完整的生活来设计课程结构,融通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系,使课程建立在儿童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两门努力将儿童从学科知识的中解脱出来,让道德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相链接,使其在自身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德性。(4)这两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手段有了重大突破。 新的德育课程以生活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着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并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因此无论是标准还是教材,都强调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儿童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还常常通过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角色、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的模拟中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因而,德育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迫切需要教师对其课程形态、性质、特点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小学德育课程在课程形态、特点、实施方式等方面新的突破和特点,对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第一,从品德课程的实施来看,虽然在中小学,“德育为先”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德育课程一直被列入教学规划,但却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并不被重视的副科。品德课程作为学科类的德育课程,有着自己的学科教育目标和学科特点,在学校却没有学科地位,因为这只是一个考查学科,而不是一门考试学科。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没有谁真正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德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平台。品德课程的实施陷入了处于“从来也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尴尬境地。第二,从教育环境来看,长期以来,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学校管理制度不跟上课程的变化,社会对课程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欠缺,课程评价滞后于课程的发展等等,从而使得学校品德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依据现实对德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实施的策略,将有力地推动小学综合德育课程实施的深入。(二)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目前有关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少,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的少,从系统论的角度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本课题以课程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新新课程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小学德育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新德育课程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二、课题的界定小学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主体的显性课程和以环境、人际关系为核心的隐性课程。而本课题的研究主体是国家开设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培养的学校德育活动。本课题对课程实施现状的主要描摹是随着品德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品德课程实施的基本状态,即课堂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实施现状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课程文化的呈现状态,真实地展现品德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主要是从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中抽象、提取出最根本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策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改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课程管理的水平,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如何彰显儿童文化,构建课程资源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对策,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1、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小学的与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策略,以切实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质量。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描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描述;(2)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主要问题分析;(3)改变课程实施现状,促进课程发展的策略研究。(4)初步构建符合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法通过问卷、文献查阅、访谈调查了解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描摹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2、文献法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寻求有关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3、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典型学校、典型教师的访谈,分析造成课程实施现状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彰显课程文化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践与反思,提炼出丰厚课程文化的策略,建立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具有推广价值的资源包。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依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原因,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成果。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一)现状调查从模糊走向清晰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脱离,导致教学只处于简单的认知状态,课堂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方式单一,使得师生缺少对彼此生命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为了传递知识而传递知识,课堂缺乏天然流动的激情与灵性。因而品德课程成为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取消了思想品德课,设置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的课程,由于新的品德课程在课程形态、特点、实施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文化的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新课程推进以来,这样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全新课程的实施状况究竟怎样呢?我们就课堂教学、课程管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访谈。1、调查工具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镇江地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家长、教师和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教材使用、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课程管理中的“课程设置、课程计划执行、师资配备、日常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中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载体”,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资来源、构成、专业意识、专业发展信念、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环境”等内容。2、调查对象(1)课堂教学调查课堂教学的调查从京口区、润州两区抽取了12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这12多学校涉及到省级实验小学、城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等不同层面的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后采用分类抽样对来自12所学校的担任品德课程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有154位教师,237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 教师问卷回收率:92% 学生问卷回收率:89% 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利用。(2)课程管理调查:课程管理的调查主要立足于润州区,样本采自镇江实验学校、部分中心校、普通完小和农村小学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93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93份。(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范围较广,涉及到镇江地区的四县三区。共抽取了18所学校。这18所学校来自不同地区与层次,有省实验小学,城镇中心校,也有农村学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共有166位教师、162名家长、168名学生参与了问卷测试。类型发出回收回收率有效问卷教师问卷18016692% 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利用。家长问卷18016290%学生问卷18016893%3、调查时间此项调查于2006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