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1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教学过程:导入课题: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诵读感悟。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师范读,生读。2质疑释义。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三、绘本启智: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四、知行合一: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玉与人的“关系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五、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六、拓展演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2知所知 明不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二、读典明理: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范读,生读。2质疑释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忌。绘本启智: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2读菱角的尴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三、知行合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四、拓展阅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四、拓展阅读: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五、力行体验六、星星点灯3时习之 亦说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时习之亦说乎。二、读典明理: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2学生读。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译文:孔子说: 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三、绘本启智。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三、实践延伸、 知行合一。学新知,常温习课外书,勤阅读。写好字,常练习。四、拓展阅读文明小常识。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1饭前要洗干净手。2排队有序不讲话。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4桌子上不掉饭粒。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拓展阅读。陈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一一小儿语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精于勤,荒于嬉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几千之。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三、读凿壁偷光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五、课外拓展自读课本22、23页六、行为演练按照课本23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板书设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