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地质小组课题:湖北地质 主要内容:1.湖北各地区地质情况 ; 2.湖北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3.湖北主要的地质灾害;4.湖北的气候; 5.附图;小组成员:成员学号:生源地省: 湖北完成日期:2012/1/6湖北省地质图(一)湖北各地区地质情况一.湖北地质地貌总简介: 湖北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湖北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4种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44.38%,丘陵和岗地分别占22.59和13.16%,平原湖区占19.87。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荆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二各地区地质详介:鄂西地区1.鄂西北山区以中、低山为主,谷深坡陡,神农顶高程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区域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2.鄂西南山区以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三峡库区以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 鄂东南地区1.黄石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2.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以丘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大部被粘性土层覆盖,少量露头,隐伏岩溶发育。武汉、鄂州、咸宁、赤壁以丘岗为主,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多上覆粘性土层,隐伏岩溶发育,鄂州东部有中酸性岩侵入。3.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通城)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通城县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区,风化砂层较厚。鄂东北地区1.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武穴市、黄梅县过渡为岗地平原;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风化砂层较厚,武穴市、黄梅县大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大别山南麓(英山、罗田)以中、低山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风化砂层较厚。2.中部地区(黄陂区、新洲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以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变质岩为主。鄂中地区1.大洪山及周边地区以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汉江夹道从其中部通过;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陆相碎屑岩为主,汉江夹道上覆有松散堆积层。2.江汉平原遍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以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层也由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逐次向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过渡。鄂北岗地桐柏山区的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多白垩系陆相碎屑岩覆盖。地形开阔平缓,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为主。(二)湖北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根据中生代(印支运动)以来的地质构造面貌,省境内可划分为六个构造区(1)-1北秦岭造山带内带(大别隆升、断褶区)该带核部主体物质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绿岩碎屑岩系列。中新元古代以来的地层沿其周缘分布,总体为一个以太子店龟峰山为中心呈北西向延伸的复背斜,各时代变质地层局部无序,并有大量中酸性岩侵位(2)-1南秦岭造山带内带(桐柏大悟隆升、断褶带)该带其基底岩系特征与大别山岩群类似,空间上形成一条北西南东向带状片麻岩穹窿,盖层为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变质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各时代地层局部无序,整体有序,有大量中酸性岩侵位(3)-2南秦岭造山带外带(十堰随州褶冲带)呈北西条带状展布于湖北省西北部及北部,中段被新生代襄阳盆地掩盖。该带发育多期褶皱、断裂,地质构造复杂,沿层间构造裂隙侵入的以基性为主的岩床、岩墙、岩脉较发育(4)-3扬子陆块北缘(前陆褶冲带)北界受北西西向城口襄樊广济大断裂所限,南界以北西西向阳日京山断裂与稳定的扬子地台变形区分开。该带岩浆活动微弱,主要构造变形为一系列北西西向叠瓦状紧闭线状逆冲断裂和倒转褶皱(5)-4扬子陆块(台地褶皱构造区)分布于阳日京山断裂以南省境广大地区。该区在晋宁运动(距今约8亿年)形成的结晶基底基础上,历经扬子稳定地块盖层发展和多期构造改造的过程,主要构造鄂变形为一系列浅层次的正常褶皱和脆性断裂。在鄂西黄陵地区前震旦系基底有元古代超基性、基性及酸性岩浆岩侵入活动,在东南地区有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6)-1襄樊汉江坳陷、断陷内陆盆地 中生代晚期以来进入喜马拉雅活动期,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省域内出现了襄樊汉江坳陷、断陷内陆盆地,呈北北西向及北北东向横跨叠加前新生代基底构造线。盆地内堆积了数百数千米红色碎屑泥质沉积物,第四纪以前沉积物均已成岩并被新断裂切割成不同块体,总貌显示构造比较简单(三)湖北主要的地质灾害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省内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等因素,造成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灾情重,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1.地质灾害现状湖北省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不完整盆地,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形态多样。其中: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鄂西,少数在鄂东,鄂中有极少分布,面积达8556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山顶高程多在1000m以上,鄂西神农架最高峰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地形切割深度5001500m,以长江三峡为最;丘陵主要分布在鄂东和鄂中,面积约390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地面高程100500m,地形切割深度50300m;岗地主要分布于江汉盆地的周缘,即江汉平原与丘陵区的过渡地段,面积约2788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地面高程50200m;平原主要分布于鄂中的江汉平原,面积3346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中心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30m。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2.地质灾害种类湖北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缩变形、大堤渗透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的对象。3.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分布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其地域分带性明显。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尤以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最为严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则主要聚集于鄂东南、鄂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咸宁、应城等地。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5657处,分布在68个县(市、区)内。(四)湖北的气候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五)附图1湖北省地图2湖北地质矿产图3.湖北矿物(选)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