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2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异同。3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与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2)条件反射的形成及意义。2教学难点条件反射的形成。(三)教学建议与第1节类似,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大多已学过,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以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在初中教材中都有涉及。本节教材实际上是初中所学内容的深化,给出了兴奋的概念,将初中教材中所说的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明确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进一步示了条件反射的意义。本节“问题探讨”的情境依然是生活化的,手被尖刺扎了一下,迅速缩回,并意识到疼和被扎,这是每个人从小就会有的体验。然而有这种体验,学生未必就明确其中的道理。讨论题担当了引领学生思考的功能。此外,对先避开可能带来伤害的刺激然后才产生感觉的现象以及意义的探讨,还起到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适应观,并能从进化与适应的视角去思考分析生命现象的作用。正文部分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进行编排,先介绍反射与反射弧,然后分析反射的两种类型。在介绍反射与反射弧时,教材安排了“思考讨论”,给的两个实例分别是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膝跳反射在初中教材中安排的是学生实验,缩手反射与初中教材中“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也非常类似。不过,教材并没有简单重复初中教材内容,而是通过“思考讨论,在学生观察回忆的基础上讨论相关的问题。讨论题1是要学生认识到反射活动需要不同神经元的配合;讨论题2是需要学生归纳反射弧的组成;讨论题3则通过进一步举例反映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关于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重点在条件反射。教材以巴甫洛夫经典实验“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关系”为例,分析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动物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有什么意义呢?教材在本节的最后进行了揭示。同时,通过“知识链接”提示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与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明确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与意义,对于形成正确高效的学习、记忆方法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本节最后安排的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影像技师。CT,B超、核磁共振已成为医疗诊断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由此也就催生出了影像技师的职业。通过这一介绍,使学生明确这些技术在医疗以及其他学术领域的应用价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提供基础。本节内容建议安排1课时。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反射及其种类,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功能策略一 利用教材“问题探讨”中手被尖刺扎的缩手反射情境引人,引导学生说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利用“思考讨论”中缩手反射示意图,总结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并尝试说出兴奋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缩手动作和感觉疼痛哪个在前?这种先缩手后感觉疼有什么适应意义?体检时扎手指取血,手为什么不缩回?这种反应和缩手反射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这些问题,明确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相互联系,协调配合。最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中膝跳反射示意图,创设虚拟情境“若外伤或病毒感染损伤反射弧的某些环节,会出现膝跳反射吗?”明确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是多个神经元协调配合的结果,反射弧保持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策略二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有的吃梅子,有的看别人吃梅子,有的闭眼听别人谈论梅子分析每组学生的反应,比较异同,分组汇报交流,共同总结出反射概念、类型、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提供临床病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系统受损对人体运动等行为的影响,体会反射弧完整的重要性。2讨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及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利用教材中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示意图,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及其意义。提出问题“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简单的丧失过程吗?”组织学生讨论论证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大脑皮层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提供巴甫洛夫的“暂时性联系接通”理论及现代神经生理学“大脑网状结构理论解释和完善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机理。(四)补充资料1单突触反射如果反射弧中仅包括两个神经元,即一个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那么,由这二者参与的、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就称为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reflex)。腱反射是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称为多突触反射。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大部分反射都属于多突触反射。2条件反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射来完成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具有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后建立起来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大大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和精确性,使机体对环境具有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适应能力。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进行了这样的实验:让狗看见一块肉(这个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狗就会作出反应:分泌唾液;但如果向狗摇铃,它就不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属于无关刺激。如果反复将铃声和肉配对,那么经过多次强化后,狗只要听见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也就是说,狗学会了将铃声(无关刺激)和肉的给予(非条件刺激)相联系,懂得了铃声预示着肉的出现。这个时候铃声就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这就是典型条件反射。后来,哥伦比亚大学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发现并研究了另一种条件反射。他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一个箱子中,箱子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的过程中,大鼠碰上了杠杆,一份食物意外地出现了。这种愉快的意外多次发生后,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奖励。于是,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直到吃饱。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的奖励性刺激(如可卡因)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条件反射也能形成。这就是一种操作式条件发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在这种反射中,动物懂得了特定的行为反应预示着特定的结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