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季传染病防控实施方案当前,已进入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压力较大,特别是天气变暖,人群大规模流动将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明显增加,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提高认识,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预防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应措施,明确责任,充分认识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出发,高度重视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研判重点传染病疫情,不断优化防控策略,研究制订可行的防控方案。要提前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各方责任,狠抓重点环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梳理和细化应急预案,加强信息交流,完善和落实控措施,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在实处。二、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密切关注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变化,及时分析当地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消除疾病危害。要进一步完善预案,加强应急处置组织、经费、技术、物资、人员等准备,适时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和培训,一且发生疫情要及时依法采取科学处置的办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三、认真排查隐患,加强强重点场所防控工作学校、托幼机构、医院、车站、大型建筑工地等人员聚集场所是春季传染病高发地,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重点区域的防控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与教育部门、交通运运输、建设主管部门之间的传染病防控信息沟通,密切配合,督促指导重点场所的人员流动。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和人员聚集场所要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和预案,落实措施。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教育机构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之间必须指定具体联系人,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立即响应,启动预案。落实好学生晨检,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向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报告,并对因病缺课学生进行随访与登记,完善传染病防控相关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开水和洗手设施,做好教室、学生寝室和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确保校舍的通风换气,一旦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增多的情况,必须减少或停止大型群体性集会或文体活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且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部门应及时隔离病人、救治病例、控制疫情,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做到关口前移,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学校、托幼机构科学规范地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县卫生监督机均要督促检查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四、加大医疗救治和科学指导防控工作统筹做好日常医疗服务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门诊、急诊力量,做好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医疗救治工作,努力降低重症患者发生率和死亡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储备疫苗,做好疫苗预防接种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提高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率。对未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本着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组织开展人群预防接种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医务人员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并做好医院内部感染防护、要根据疫情变化做好药品、床位、物资等应急准备,确保放治迅速,处置有效。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社区、乡村和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开展水痘、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自我保护和防病的意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消除疾病危害因素。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切实做好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把流感等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儿童卫生防病意识,倡导学生、儿童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并引导学生、儿童配合防控工作措施的落实。六、加强督导检查,落实防控措施县卫计委将组织相关人员对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查找并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未履职或履职不力造成疫情暴发流行等严重后果的人员,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