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顺天府学中学部 E类高三精英班语文寒假讲义 (共8讲)寒假查漏补缺(一)一、基础知识第五十一套(06崇末)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歼灭 悭吝 草菅人命 缄默无言B瘠薄 辑录 亟待解决 佶屈聱牙C挑剔 孝悌 感激涕流 风流倜傥D症结 诤友 云蒸霞蔚 铮铮铁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痉挛 老两口 良辰美景 金璧辉煌B松弛 水龙头 积腋成裘 出其不意C陨落 度假村 一如既往 再接再厉D脉搏 名信片 察言观色 饮鸩止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 在某些地区,考试作弊之风大有_之势。这与当地有关领导监管_,并一味推脱责任有直接的关系。(2)赴台旅游 两岸同胞,有益于台湾旅游业 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有益于两岸同胞增进共识,增进感情。A曼延 不力 互惠 及 B.蔓延 不利 互惠 和C曼延 不利 惠及 和 D.蔓延 不力 惠及 及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与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胜利面前,他们安之若素。B高雅的小区文化有助于小区居民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使小区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理想家园。C尽管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但巴勒斯坦并没有因此而平静,各派别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真可谓祸起萧墙。D按照去年的约定,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香山植物园,哪知这里已是春意阑珊,难觅桃花踪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年幼之人,为了安全,人们就修建高墙、重门、窄窗的宅院。B在电视专题片故宫拍摄的过程中,摄制人员最难以忘怀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 C学习打架子鼓,对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刘山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每招每式都得从头练起。D2004年之前欧美国家几乎包揽了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电视信号制作权,在亚洲除了韩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很少能够插足。第五十二套(06崇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老妪 与会 卖官鬻爵 伛偻提携 B痤疮 挫折 厝火积薪 措手不及C脾脏 毗连 纰漏百出 蚍蜉撼树D哺育 杏脯 腹背受敌 返璞归真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像素 座右铭 枉废心机 运筹帷幄 B焦躁 一幅画 准备就序 星罗棋布C阴凉 竞技场 感恩戴德 和衷共济D彷徨 白内瘴 亦步亦趋 开源节流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裁判界的舞弊之风要想得到根本 ,就必须解决业内存在的裙带问题,让裁判真正走出裁判圈的“保护”,真正 公众监督之下。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素来就 着的人欢心,被人 ,因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A扭转 处于 想望 艳羡B改变 置于 向往 仰慕C扭转 置于 想望 仰慕D改变 处于 向往 艳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是佛教中的最高圣物,在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B树立节水意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水办公室纵有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单独承担起这一关乎子孙后代的重任。C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呢?D作为新兴项目,女子佩剑于1998年首次成为世锦赛表演项目,按它的历史,只能算是击剑家族中的“小字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的“停车助手”新仪器正在宝马和奥迪汽车上进行测试,有关人员表示,日后将在该车出厂前安装此系统。B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维生素C和E只有共同作用才能保护烟民肺部免受毒物侵害,如果两者隔离起来便不会获得这种保护作用。C被俄罗斯认为是拳头项目的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是否能在奥运会上如愿夺金,很大程度上由蛙泳选手的恢复状况决定。 D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能为双方在不同的国度里顺利开展业务,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助一臂之力。二、断句22.(06东城综合练习)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23.(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选自刘基活水源记)三、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老 家 孙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诗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寒假查漏补缺(二)一、 基础知识第五十五套(06宣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巨擘(b)殷(yn)红 标识(sh)身陷囹圄(y)B吮(shn)吸 惩(chn)罚 恫吓(h) 应(yn)运而生C粗犷(un) 角(ju)色 铜臭(xi) 酩酊(dn)大醉D木讷(n) 内疚(ji) 胴(dn)体 命运多舛(ch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疾首蹙额 倍尝艰辛 针砭时弊 初露端倪 B不可思议 四季常青 轻歌曼舞 和言悦色C言简意赅 心劳日拙 贻笑大方 瞻望未来 D绿草如茵 一枕黄粱 物资溃乏 人情世故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谭盾自感艺无止境,于是他转而向民间学习,从而 了音乐创作的境界。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能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 。一个人如果一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