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及课标要求】: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考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考点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点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阶段特征】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重建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外交上:新中国外交走上世界舞台;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参加国际组织。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来,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科教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但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教育上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重难突破1】一、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新中国成立到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政治上:巩固新生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外交上:打破孤立和封锁;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经济上: 直面现实: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2) 追寻理想: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 工业化,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19531957)关注点1:直面现实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2)材料一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思考:毛泽东为什么提出不要四面出击?为此采取了那些措施?原因:现实原因: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政权建设需要,不能“四面出击” 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结成统一战线,不要“四面出击”措施:农业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互相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 工业上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开展生产改革,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劳资关系、公私关系);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和市场秩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财政收支、货物调度、现金管理等) 恢复:1952年完成恢复经济的任务(纵向比: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允许、保护私有经济,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关注点2:追寻理想“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1953-1957)材料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1955年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化三改)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的特点: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现实原因:国际环境有压力,需增强国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外部条件:受苏联建设经验影响) 地区分布:集中分布在东北(历史条件:东北工业基础较好;物质条件:矿藏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交通便利;地缘因素:靠近苏联等) 实施主体:国家投资,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 实质: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并举(3)主要成就:1957年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4)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使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部的状况有所改变。考查点1:建国初期工业化的表现和特点1、(2018新课标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2、(2015全国卷)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查点2:建国初期工业化的影响角度1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2014新课标1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角度2 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影响国家投资的产业和领域方向4(2016新课标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角度3 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影响国家的工业布局5(2013海南高考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角度4 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影响国家经济政策(2017全国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角度5 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影响国家文化教育6(2019新课标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角度6 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影响社会风貌7(2018新课标卷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 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拓展延伸:关于建国初50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缺乏工业建设所需的大量专门人才;实行“以俄为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收回国家教育主权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内容:私立和教会高校退出;仿照苏联模式;人文社科被限制;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拆散民国大学体系;思想改造。【总结归纳】: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国家进行的相应的调整措施:1.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国家投资:种类(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区域(东中西部) 3.工业布局:地区、行业(钢铁、石油)等4.经济政策:矿业政策、统购统销政策等5.教育管理:院系调整、外语种类等6.社会生活:票证时代、二元户籍管理、时代风貌等关注点3:追寻理想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材料二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