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同步序列导学案第一讲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1. 学会发散思维 , 多思善想 , 打开思路 , 明确选取立论角度的 原则。2. 阅读“范文鉴赏” , 学习变换角度、反弹琵琶在写作中的具体 运用。3. 在“实战演练”中选择题目 , 进行选取立论角度的写作训练。一、立论角度 立论角度就是指立论的落脚点和针对性。学会多角度运用旧材 料、俗材料立论 , 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有实际意义。所谓多角度立论 , 也就是能够区别相同材料所蕴含的不同要旨和细微差异 , 从不同的角 度去看问题。各种事物本来就具有多义性。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个 题目, 同一个材料 , 从不同的写作意图出发 ,从不同的层面去把握 , 就 会提炼出不同的主旨。以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来说 , 从批判现 实主义的角度 , 有人把项链的主题界定为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 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从人性挖掘的角度 , 有人认为项链的主题应 当是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不稳定及其尴尬处境 , 表现了作者对下 层人民既讽刺、不满 , 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等等。我们要打开 思路,选一个自己理解清楚、 体会深刻、有话可说的角度去立论 , 铺陈 成文。思路越开阔 ,立论的角度就越多 , 立论的选择余地也越大。二、立论的思维方法能运用相同材料多角度立论 , 发散思维是关键。发散思维是创造 性思维的基础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 息中产生信息 , 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 的输出。”另外 ,逆向思维 , 写出作者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也是避免立 论时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有效方法。( 一 ) 变换角度 , 多向思维例题一阅读寓言鲁人徙越 , 你能从几个角度立论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 , 他的妻子善于织绢 , 夫妻俩打算搬到越 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 : “搬到越国去 , 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 国人问道 : “为什么呢 ?”那人解释说 : “鞋是给人穿的 , 可是越国人赤 脚走路; 绢是做帽子用的 , 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 , 搬 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 , 却想要不处于困境 , 可能办得 到吗?”参考立论 :正面:(1) 凡事应先作调查研究 ,不打无准备之仗 ,才能成功 ;反面:(2) 正因为那里不穿鞋不戴帽子 , 所以可开拓新的广阔的市 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侧面 :(3) 每个人总是要有自己的一项本领 ;(4) 做什么事都要扬 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全面:(5) 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 , 必须从实际出发 , 有的放矢。总结:我们要能针对问题 (即发散点 )从不同角度 ,用多种方法去 思考问题 , 做到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二 ) 反弹琵琶 , 逆向思维例题二根据下述材料立论 , 并比较分析哪种论点新颖。曹操在征讨张绣的途中 ,为避免扰民 ,严明军纪 , 特别命令 : 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 , 但有践踏者 ,并皆斩首。结果曹操自己的马受惊窜入 田地, 踩坏了一大块麦田。一件小事由于曹操自己的军令变成了非常 棘手的问题。曹操说 : “吾自制法 , 吾自犯之, 如果不罚 ,何以服众 ?” 说完就要自刎。幸亏郭嘉引用春秋之义 , 以法不加于尊 , 给曹操找 了个台阶下。但曹操还是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 , 这就是著名 的“割发代首”。参考立论 :(1) 赞扬曹操言必行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官员问责岂能“割发 代首”?比较分析 :上述材料的两种立论中 , 第一种立论是一种平平之论 , 第二种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总结: “文贵于新” , 立意新颖是我们作文成功的要素之一 ,是使 文章深刻隽永的关键。有些材料或命题往往既可以从正面去理解, 也可以从侧面去思考 , 甚至还可“反其意而用之”。这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 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 式。世上万事万物 ,都是对立统一的 , 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认识事 物的此一面 , 而忽视其彼一面。若能用逆向思维打破“从来如此”的 思维定势 ,从彼一面去探索 , 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 议 论文的新意往往在逆向思维中体现。三、选取立论角度的原则1. 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从小的角度入手 ,抓住论证的重点 , 使论述对象由“面”到 “线”或“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 ,话题由宽变窄 , 易于深 刻论证;由泛题变实题 , 易于使用材料 ;由大题变小题 ,易于全面论证 ; 由繁题变简题 ,易于多角度论证。总之 ,立论角度小 ,可以运用最少的 笔墨深刻论证论点。2. 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 ,要保证观点的正确 , 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言语 ,即使是逆向思维 , 表达的观点也要让大 多数人接受 , 并能自圆其说。立论不能为片面追求惊世骇俗的效果而 故意语出惊人 ,观点不能偏颇 , 要保证其正确和材料使用的正确性。3. 立论要新颖别致立论的新颖别致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 求新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主 要有:角度新 ,是指文章在立论方面选取全新的角度 ,不墨守成规 ,学 会逆向思维 , 但选择立论的角度不能一味剑走偏锋 , 要注意读者的欣 赏习惯。第 # 页 思想新,主要着眼于对事物切中肯綮的见解和认识。如论证“近 墨者黑”这个古老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让墨者变 白” “墨的影响力未必大”等角度立论,论证我们新的认识,而不是鹦 鹉学舌,人云亦云。 境界新,主要表现在能从特定的材料入手,变旧识为新知,使老 论题有新意,拓深论题的新境界,使立论境界新。 针对性,要善于从众多角度中选取自己生活中有普遍意义的角度,或选取自己有话可说、能深入阐发的角度,这样立论就更有针对性。腹有诗书气未必华谈到读书的好处,摒弃功利的言论不谈, 苏东坡的主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说 一向为人推重。人们认为他道出了读书 在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之外,尚有演化气 质的作用。苏东坡所谓的“气”,我认 为不过是指“书卷气”,一种读书人特有 的风格、气质。假如要把“气”理解为 一种能从容驾驭人生的由智慧和品德熔 铸而成的精神品质,光读“诗书”,是远 远不够的。套用苏东坡的诗句,我的意见 是“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先定义“书卷气”的含义。 通过解释苏轼的主张,反弹 琵琶,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具体分析“三本大 书”来解析怎样才能形成“气”,总述“三本大书” 缺一不可。尾句点题“腹有 诗书”气未必华,它只是“气”形成的第一步。一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 本是“心灵之书”。他说得真好! “腹有 诗书”的“诗书”就属于“有字之书” 的范畴,读好“有字之书”丰富了一个人 的知识,至多形成的是“书卷气”。倘辅 以读“无字之书”以增长其实际才干,消除掉些“书生气”,那么,知识与才干 就成为一个人飞翔于人生监天的一对健 康有力的翅膀。有了翅膀,仅仅具备飞的 能力。飞行方向的选择,飞行姿态的优 化,还有赖第二本书的滋养。那本书便是“心灵之书” !阅读“心灵之书”,就是 要求一个人在关注外部世界的同时 ,也 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内心,让灵魂与身体 同步。这样,这个人才会智慧通达,品格 健全,心灵丰盈。二本大书,缺一不可。 只有不断研读,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 质才会日益精讲“气”才会逐渐形成。“腹有诗书”仅是“气”形成的第一步。续表审察往圣先贤的成长轨迹,那些以足够多 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从容驾驭人生的人,无 不以丘吉尔为例,事是将“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 “心灵之书” 完整研究,综合考量的人。但就读“有字之书”例典型,有说服力。 对杜月笙反面事 例的总结,以否定句 的形式来说明不读“心灵之书”的危害。 综合分析,得出结 论,与题目相呼应。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领袖丘吉尔并不是一个优秀学生,但他能将“无字之书” “心灵之书”与“有字之书”有机结合起来研读。于是这位学生时代成绩极为糟糕的人,却拥有了远逾常人的智慧、品德和勇气,将陷于战争泥淖的文明世界拯救出来。尤其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学生时代文法拼写老出错的丘吉尔,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甚至比“有字之书”更能促 进他的“气”的形成。曾经在旧上海叱咤风云的杜月笙 ,显然也明白 读“无字之书”与读“有字之书”同样重要的 道理。所以,他虽然说过“识人比识字要紧”的 话,发迹后却是一直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 字之书 结合起来,化重金拜章太炎为师,成为 一个饶有读书人气质的“黑社会领袖”。可惜, 第三本大书“心灵之书”杜月笙没有认真夫读,否则他的人生格局不会仅限于做个“流氓大亨”。缘此之故,人要读书,一定要把书读完整,读合理。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齐齐读了,腹有此三书,知识、能力、品德兼具,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必将会成就!鞅砂|考场作文在于立意角度要新颖,切口要小。这篇文章符合这 一要求。作文材料是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般考生都疋从书本知识 (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仃万里 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展开来写。本文反弹琵琶,阐释了读三本 大书对人生的不同作用,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运用正反对 比论证,论述三本大书的作用,从而使三本大书与人的发展融为一体, 让人有耳目新之感。 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他7、住密虛 题目直接摆明 论点。 开篇照应题目,表 明“雅”为何物,“俗” 为何物。响应题目“雅俗皆乐”。 将“京剧”和“广 场舞”进行对比,回扣论点。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一一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 起,夭得灿烂:不,我们都疋中国!历经岁月洗礼,炮火纷飞,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 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 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 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 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 股广场舞热。但无论疋高雅的京剧抑或疋通俗的丿场舞, 运用排比句,用词 准确优美,足见作者功力。 多个问句自成一 段,看似询问,实则 回扣论点“雅俗皆乐”。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那么对高雅还是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光脑、念念有词,有人放卜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舞 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 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 中国不敢故作清咼,也不撒泼打滚,他推出京 居叽广场舞两个姑娘,“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 玩儿吧! ”于是,他笑了 ,她笑了,大家都笑了。续表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新的 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其 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表述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和新生娱乐 的态度,突出“融会贯通”的中国面貌, 展示幸福中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