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农村信用社招聘网 江苏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系列教材-公共基础配套练习题第一篇 政治知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 哲学是()A. 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3.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A. 一般方法 B. 经验材料 C. 理论结论 D. 具体方法4.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A. 唯物主义的 B. 主观唯心主义的 C. 唯物主义经验论的 D. 客观唯心主义的5.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 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6.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7.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 唯心主义 B. 二元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 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A.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 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 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9.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 唯物辩证法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不可知论10.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1.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事物的()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1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系统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13. 事物的质是指()A.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14.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 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 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D. 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15. “学而不思则罔”说明了()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C. 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D. 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16.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A.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17.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 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C. 它是自然规律 D. 它是社会规律1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从实践中获得C. 直接认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19.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 客观真理 B. 客观事实 C. 客观规律 D. 社会实践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发展变化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21.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B. 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C. 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 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22. 认识主体是指()A. 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 B. 从事一定活动的人C. 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D. 具有主观思想的人23. 认识的客体是()A. 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C. 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 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24. 认识的本质是()A. 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 客观实在自身 D. 社会实践25.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 感觉、知觉、表象 B. 概念、判断、推理C. 实践、认识、再实践 D. 抽象、具体、再抽象26.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27.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8. 社会革命()A. 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B. 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C. 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D. 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29. 政体是指()A. 政权的组织形式 B. 国家的政治性质C. 国家的经济制度 D.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30.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A. 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31.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32.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33.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34. “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这种观点是()A. 历史唯心主义的 B. 历史唯物主义的C. 历史人本主义的 D. 历史自然主义的35.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科学之科学C.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 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A.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 意识可以创造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 客观实在 B. 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存在C.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 人的感觉的组合4. 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A. 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B. 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C. 电脑的功能远远超过人脑D. 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5. 运用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观点,指出下列关于“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B. “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C. “大海捞针”属于抽象可能性D. “水中捞月”是人主观意志的想象,可以转化为现实6.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A.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C. 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7.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 循环论 B. 庸俗进化论 C. 激变论 D. 直线论8. 唯物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对旧事物的“扬弃”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A. 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 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C. 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10. 下列事例中,属于前进中回复的有()A. 被推翻的旧势力暂时复辟 B. 从原始公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C. 旧麦种麦秆新麦种 D. 生产消费生产1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