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月3日 冯小刚走红之谜 戴锦华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4日 10:26 主讲人简介: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内容简介: 在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有个吹捧大师,此人名叫冯小刚。他带领于观、马青以及丁小鲁等一帮年轻人为人们圆梦。这部小说后来成为电影甲方乙方的故事原型,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叫冯小刚。 小说中的冯小刚最终没能做出惊人之举,但现实中的冯小刚却因为导演电影甲方乙方而一炮走红,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军突起,短短几年他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片霸主的地位。他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那么,冯小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凭借什么迅速走红?为什么人们期待的目光始终没能离开过他的影片?难道,他有什么特别的独门绝招么?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揭开中国贺岁片之王冯小刚走红之谜。 (全文) 就是与冯小刚现象相关系的,我觉得有几个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事实。第一冯小刚的出现是跟整个中国有一种叫做大众文化的这样的文化现象的兴起直接关联。冯小刚实际上是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当中的一个大腕或者高手而登场,因为他是从电视剧这样的一种通俗的大众艺术同时进入到我们的文化事业当中的。然后北京人在纽约当时所造成那种普遍的高收视率,和普遍的社会反响。然后接下来贺岁片,就是如此的重要的和通俗娱乐的,在某种意义上,冯小刚贺岁片的高峰时期,很像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某些小品节目,成为这个普通大众新年伊始的时候可以期待的一件事。一个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欢乐,带来一些欢笑,带来一个快乐的一个半小时这样的一段时间。所以他是和中国的大众文化一起兴起的。 而同时冯小刚现象在90年代初期联系着另外一个文化现象叫做王朔现象。我想王朔这个作家然后后来也很多地涉及影视,大家也应该是有所耳闻,或者读过他的作品。那么最早冯小刚是作为王朔团队当中的一分子,王朔的群体当中的一分子而进入到中国影坛当中的。但是早期的冯小刚作品包括他的三部贺岁片,我觉得都很王朔,都很王朔式。就是他的人物是一些滑稽的小人物,然后多少带有一点社会的边缘性,然后讲话是滔滔不绝的,但是经常地嘴里没正经话,就是王朔式的调侃,王朔式的戏仿。但是我说他又是一个等到冯小刚独立的作为一个导演,一个重要的导演而开始进行他的创作的时候,他的影片开始和此前的王朔式的王朔影片有一点不同了。那么我说这个变化是什么呢?是温和版的王朔。因为王朔的故事中的人物很痞,很边缘,多少带有一点异己性。他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坏人,或者邪恶人物,因为王朔中的人物始终是秩序中人,尽管他表面上看上去他很像是一个痞子一个流氓,但是事实上最后你会发现就像天下无贼当中最后一帮真正邪恶的盗贼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盗贼是多么的有良知,在一个更邪恶的势力参照之下,我们会看到王朔的主人公其实是秩序中人,其实是有良知有道德底线的人。但是到了冯小刚的作品当中的时候,我说他比王朔更为温和。就是王朔作品当中那样的一种调侃,那样的一种讥刺,那样的一种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开始消失了,而一种冯小刚式的温情开始注入。 那么第三个东西是和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相关联。那么相关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重要的事实呢?那么就是1994年年底,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就是历经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再一次对好莱坞电影打开了大门,就是进口大片的事情,引进十部大片的事情发生了。那么好莱坞电影进入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当中,带来了两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只有十部进入,现在已经超过十部,就已经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电影市场。而另外一个事实是它也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影院,没有人看电影,当时我说叫做一个没有电影的电影文化。就是爱电影的人很多,电影杂志有很多,期刊有很多人订阅,电影的话题有很多人在讨论,但是很少有人进影院。于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有一个很悲惨的景观,就是大量的影院原来的影院都改成干别的了,变成舞厅,变成台球厅,变成娱乐场馆,影院门口永远是门可罗雀。那么好莱坞大片进入的同时,影院突然火起来了。这个我说旌旗飞扬,然后票贩子也出现了,倒票的也有,一个很久没有的一个热烈的局面出现了。 可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叫做好莱坞电影激活中国电影市场,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却似乎不是为中国电影的。就是我们去影院,但是很少有人去影院看国片,很多人一年可能进一两次,两三次影院,看的基本上是大片。所谓大片也就是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那么在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生机的同时,中国电影也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危机。中国电影在经过半个世纪以后,第一次要跟好莱坞去面对面地去打市场了,显然我们中国电影业中国电影人,当时还没有准备好。而冯小刚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脱颖而出,他的贺岁片时期,几乎成为了很少的,我如果说绝无仅有有点夸张,但是他几乎成了一个很少的几位导演之一。他的影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好莱坞,获得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在好莱坞的一统天下之下,冯小刚可以分一杯羹,他在面对中国观众的中国市场的意义上获得了成功。所以冯小刚现象又必须联系着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现象来讨论。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冯小刚现象,如果说有一个冯小刚现象的话,那我们就会看到他是和这样的几个大的背景,这样的一些基本的事实相关联。 那么我们回去讨论冯小刚现象,我认为前两个时期,就是发轫时期的冯小刚,和全盛时期的冯小刚,他的影片有一个相当不同的。不能说相当不同的,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属于他的影片系列的特征,那么一个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小人物。他表现的是小人物,如果用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就是他表现的是社会底层,是那些非常微末的小人物,那些不登殿堂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实际上是过着一种,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呈现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之中,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喜剧。而冯小刚不同于王朔的或者说温和版的冯小刚,不仅在于他温和,而且在于他温情。他的影片当中,他的故事当中,注入了一种温情,而这种温情也是朝向着这个边缘的小人物。因为我们知道小人物的故事有很多讲述方法,比如说有是一种刻薄的、辛辣的、讥刺的,然后有一种是赞美的,把小人物写成是名为小人物,实则大英雄,就是最后我们就发现需仰视才见了,这个小人物原来是我们的英雄。但是冯小刚是一种温和的温情的关注,平视的方式去描述这种小人物的人生,描述小人物日常生活当中微末的愿望和微末的悲喜剧。同时他以另外一些也是温和的讥刺,投向大人物。如果我们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说他把他的关注,他的同情投向穷人,而把他的讥刺,把他的一种有分寸的恶毒,投向富人,投向场面中人,投向那些体面人。看冯小刚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一句昔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因为在他们的影片当中,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小人物他们是充满了智慧的,他们是充满了情感的,而那些体面人,那些富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是可笑的。 那我们具体地讲一个例子。大家会记得一个非常有喜剧效果的一个场景,也是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当中非常成功的一个场景,那么就是甲方乙方当中的那个富人。于是故事中的满足大家梦想的公司就把他送到了乡间,一如他所想像的那样的到民间去,到最普通的生活当中去,到简朴到自然当中去。结果大家都会记得那个场景,这个富人就吃光了村里所有带毛的东西,然后最后就是奄奄一息地卧在,我要用这个词,卧在村口的磨盘上面,等着接他的人回来。那么他用这样的一种讥刺,一种喜剧式的讥刺,来调侃那些富人,那些体面人的虚假梦想。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如果我们多说一句的话,在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又在加强着一种变化中的社会的新的常识表述,说其实我们都渴望更富裕的生活,我们都渴望更舒适的生活,这是多么正常和自然的东西。这样的一种表述,事实上是变化中的社会变化的部分,不再是一个以苦为荣,以艰苦为荣,以朴素为荣的时尚,而是一个以合理的合法的人性的欲望去追求所谓更舒适的生活,更现代的生活的愿望。冯小刚的电影就是这样的相当微妙地又是相当温和地去把到了那个脉,我们说把住了这个社会变化的一个脉。他关注这个变化中的小人物,他关注在这个变化当中,并不一定成为获益者的,对吧,因为一个大的时代变化的时候,并不是很多的普通人,或者小人物都能够成为获益者,而刚好,可能在任何一个变化过程当中,都有很多很多的小人物边缘底层人被牺牲,那么他关注着这些人,把他的同情把他的热情投向他们,然后去讥刺这个时代当中的获益者。 他的不见不散,以美国为外景地去拍摄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的华人,在美国生存的华人的生活。那么他同样没有选择说读了博士学位,进入美国大公司征服华尔街,完全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物。而选择这样一种在美国的主流社会的边缘去挣扎去谋生,凭着自己的一点狡黠一点智慧来寻找生存。那么刚才我们讲到王朔、冯小刚共同的一个策略是,一定是坏人映衬出我们的这些有一点坏心眼的,动一点坏心思的小人物,其实是我们中间的普通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们有贼心没贼胆。 那么大家会记得不见不散的片头,他用了一个很悚动的商业化的场景,就是一块玻璃车窗被打碎,然后一个铁钩子非常准确地钩到车里面的音响装置,刷地拉掉,然后镜头拉开去,我们以为是一个犯罪片,是一个动作片,很抓人。我们等待着发生什么,但是镜头拉开去跟我们的主人公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个可能是美国的犯罪团伙当中的一分子,而我们的小人物只不过是在边缘寻找一点可能的生存,赚一点也许不大合理,但是绝不灭良心,绝不害人的,也许不利人但是也绝不害人的这样的一点小钱。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当中,冯小刚很擅长去表现小人物当中渐次出现的这样一种相濡以沫的温情。他的故事永失我爱是冯小刚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个爱情故事。但是在冯小刚的绝大多数作品当中,他都讲述爱情,但那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份相濡以沫的温情。一种有一点苦涩的温情,就像不见不散当中那一对,像天下无贼当中那一对,有一点无奈,有一点绝望,有一点说我们是恋人,与其说我们是恋人,不如说我们是同行,我们是伙计,我们是拍档,我们为了能挣扎地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在一起。这是冯小刚电影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小人物,和温情的描写小人物,同时调侃。那我们不用说没完没了当中他设计的那种比如说为不付钱的富翁订做一场满汉全席,然后用这样的一种办法来完成的报复。那么这个小人物当他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应该劳动所得的钱拿不到的时候,他也想过要绑架,当然绑架的故事最后演化成一个冯小刚式的苦涩温情的爱情故事,一个爱情故事。然后两个绑架者与被绑架者再一次成为这样的合作者,一种合作者,一种为了温情为了对对方彼此的同情而成为这样的合作者,这是冯小刚电影的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我的专业是做中国电影史研究,那么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人当中,其实我在冯小刚电影当中辨认出了一种很熟悉的东西,而这种很熟悉的东西,在中国电影当中消失已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