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乌衣地名的来历张如奇滁州市东南约十七公里的地方,蜿蜒曲折的清流河南岸,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名“乌衣 街”。多年来,它一直是当地商品交易的集贸中心。由于其地处滁河以北,历史上,它又是 滁河沿河以北地区,规模最大,商品贸易最为繁荣的一个街镇,因此,又有“滁阳首镇”之 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清流河水的年年淹没,交通运输的诸多不便,它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现代商贸需要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环境,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地人不得不将集市贸 易中心向南转移。老街被遗弃在了清流河岸边,就像一只吐尽了丝线的桑蚕,静静地等待着 下一个华丽的变身。今天,老街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时常还会有人去看望它。它的去留一直是当地人 热议的话题。因为,这条老街是乌衣地名的发祥地。算年轮,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千多年来,它凭借清流河水的水运优势,和南北往来的陆路交通,集市贸易十分活跃。 随着乌衣集市贸易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个本来由一条街道而得名的乌衣,逐渐成为这一地区 周边四个乡镇,二十六个行政村,三个社区,三百多个自然村庄的区一级政府行政单位。它 还是滁州城市周边,人口最多,面积与规模最大的乡镇。随着乌衣行政区域的不断扩大,名声越来越响,地位不断抬升,人们开始注意探究乌衣 地名的真实来历。当地也流传着不少乌衣地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由过去的人凭想象杜撰而来。如果用 现代人的思维和历史事实去分析,都显得光怪陆离,有些则牵强附会,一个也站不住脚。总 结起来,传说大致分三种类型神话传说,怀旧说和驻军说。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姜太公有一次来到清流河边钓鱼,一只乌鱼上了钩,他随手一 甩,这条乌鱼被他钓上了岸。后来,这条乌鱼就变成了现在清流河边上的“乌衣街”。怀旧说:传说东晋时候的王导、王敦曾经在乌衣生活,后来发迹去了南京,住到了南京 的乌衣巷。为了不忘自己的发迹之地,将自己原本起家的地方也起名“乌衣”,以此表明自 己不忘过去,怀旧感恩。驻军说:此说在东晋朝代,谢玄前往八公山抗击入侵南京的前秦军队。他的军队路经此 地安营扎寨,由于晋军穿的都是黑衣黑裤,因此,人称“乌衣营”。军队开拔以后,这里就 成了“乌衣街”。凡此种种,莫衷一 是。只要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抗击前秦的东晋军队没有经过乌衣。当年,乌衣也 没有供谢玄八万晋军驻扎的地方。王导、王敦来自山东胶州,不说没有来过乌衣,乌衣也没 有供他们发迹的条件。姜太公辅佐周王灭纣是由陕西到河南,封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那 个时候的乌衣还属于东夷蛮荒之地。这些传说只能作为一种民间说存在,一个都不能是乌衣 地名的真实来历。那么,乌衣地名的真实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在有关乌衣地名的历史资料中,唯清代中期,一个乌衣本地人罗畅写有一篇乌衣浮桥 街道文楼碑文,对于乌衣地名来历有过一段描述。文称,他十岁前后曾听他的爷爷和他爷 爷的哥哥说过,在他们四五岁时随大人往来于滁州和乌衣之间,路过烟墩,还看到路上隐隐 有“古乌衣巷”四个字的木牌坊。当时已经相当的古旧腐朽了。这说明,乌衣地名的前身是 “古乌衣巷”。他在文中向前推算乌衣地名的历史,一直到明初开国功臣范常的爷爷范青山 年代。那个时候大约是宋朝德佑末年,也就是公元1276 年前后。年代虽然上溯了七百多年, 但乌衣地名的真实来历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只说“知乌衣之名旧矣!”了事。乌衣自古就是驿道铺递的中继站。仿佛江河流水的河道,没有留住鱼虾的僻静港湾。所 以,难得有文人雅士、巨商大贾在此安居,也就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难于为 继。虽然自古这里一直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姓氏,但战乱或者饥荒,这些姓氏就像沙粒随波逐 流,一拨一拨的来,又一拨一拨地去,来来去去,漂没不定,无影无踪。现在生活在这块土 地上的人,也不知道换了几茬,对于有关乌衣地名的最初来历,随着前人的离开,自然也就 失传了。要想追忆乌衣地名的真实来历,我们还得要研究历史,从历史的本源找寻乌衣地名的发 端,从而科学地得出乌衣地名的真实来历。乌衣地处滁州城以南,历来是南北京道上重要的递铺驿站。南唐以前,滁州辖地四境闭 塞,无路可通,所谓“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宋代欧阳修语)。到了南北朝以后, 徐知浩篡得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将国都由扬州移至金陵(南京),改国号“唐”(史称南唐)。 不久,南唐为了江北十四州的军事、政治以及商贸需要,在滁州以北的清流山上开凿关隘, 修建道路,以通行人,从此开启了南京与北方交通往来的先河。这条道路的开建,也成了南 京去往北方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源自南京下关,过江至浦子口(铺镇),经东葛 城、西葛城、乌衣、烟墩、担子岗、滁州城、过关山隘口向北去往泗州、濠州、寿州、定远 军等几个南唐军事重镇,行程最短,最安全便捷。它是南唐国内重要的南北交通与烽火驿路。 虽然这条路后来也成了后周迅速灭亡南唐国的最便捷通道,但这条道路的开建是乌衣地名演 变至今的开始,也是今天乌衣这个“滁阳首镇”历史的启肇。随着这条南北道路的建立,在过西葛城往北去往滁州城的这一段,沿途山岗起伏,丘陵 与河湖交错,沟深路险;荆棘与灌木丛生,迤逦难行。推车挑担根本无法通行。唯有靠近清 流河南岸的山下有一段较为规整的平地,可以穿越古老的济湖湖泽经西山过担子岗去往滁 州。相对而言,这一处湖泽只要架一座“济湖桥”,前后道路比较平坦宽余。在人类普遍依 赖水路运输的古代,靠近清流河岸,还可以依赖水运上达滁州,下往南京,节省了不少的人 力。天长日久,南来北往的人终于踩通了这一段算不上平坦的旅途。而清流河的这一段河岸, 也成了旅客换行的水陆码头,逐渐聚拢人气,开始有人在此居住。古代地广人稀,道路通常由人类聚居的村落连接。遥远的旅途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村落 连接而成。在有道路通行的地方,村落习惯将道路与住户分开,人们有意识地在村落中间或 旁边让开一条路给行人通行。道路经过村庄中央时,村民会在道路两边立起两道土墙巷道, 中间走旅客,两边住农家。农家与日夜赶路的匆匆行旅两不干扰。而这样的村落往往被习惯 称作“街巷”。汉语中“街”与“巷”指的都是有道路经过的村庄,只不过大者为“街,”小 者为“巷”罢了(乌衣附近有老四街和下薛巷就是最好的例证)。乌衣巷的名字就这样产生 了。为什么叫“乌衣巷”而不叫其它的“巷”呢?这与乌衣巷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 此地地处湖泽河流的包围地带,是候鸟燕子的理想觅食场所。他们在湖泽中采食,在附 近的建筑上筑巢安家,繁殖后代,秋后,再带着儿女飞回南方。清流河岸的村落形成伊始, 沿岸道路住着的农家,正好是燕子筑巢的最理想场所。由于人烟稀少,寥寥落落的几户人家, 分布在河岸的沿途,过往的行人到此难得看到人类活动的身影。唯见身披乌衣的燕子成双结 对地进出农家,仿佛此地的主人,来来去去异常忙碌。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此地是我们人类 生活的街巷,倒不如说是燕子的家园。人们对于燕子的喜爱由来已久,认为黑色的燕子是一种吉祥的玄鸟。一雌一雄组成家庭, 靠辛勤劳动养育儿女,同我们人类一样的辛苦、平凡,一样享受着家的温暖与幸福。它们春 天从南方飞来,无言地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人类泡种、撒种,拔秧、插秧总有燕 子在身边飞舞。看到燕子,劳动者的心情有一种自然的愉悦。他们伴随着人类一起劳动,与 我们是如此的亲近。在当地,有燕子筑巢的农家被认为是善良的人家。因此,农家不仅容忍 燕子在屋檐下筑巢,还允许他们在室内的房梁下做窝。许许多多的燕子在这条街巷中穿梭, 比街巷的主人还多。热闹的燕子不仅给清冷的街巷带来了生气,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旅人到达这里,被这一奇特的现象所吸引,惊诧之余,疲惫全消。有文人雅士触景生情,将 黑色的燕子看成是穿着乌衣的绅士,将此地起名“乌衣”,街巷就自然成了“乌衣巷”。南唐、宋、元时期的乌衣巷除了作为烽火驿路,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古老的乌衣 巷一直依然叫“乌衣巷”。直到明朝开始,特别是到了明朝永乐年(公元1402 年)以后,朱 棣在北京建立都城,南京作为留都,两京之间的往来必经乌衣,乌衣人口才逐渐增多。随着 经过此地的商旅与官员增多,两边街巷的住家开始了与旅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旅人在旅途中 缺乏的生活必需品也可以在此补充。久而久之,乌衣巷发展成了一段供人赶集买卖的集市码 头。明清两代,社会经历两个两百多年的和平与稳定,人口激增,商品流通一天天繁荣,清 流河水运的发展,给这个曾经的逆旅街巷带来了更进一步的扩张,以至周围四县方圆近十公 里范围内的农家都自觉地来到这里赶集。乌衣一度成为滁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市交换 地。总结起来,应该说,乌衣是一个由路成巷,由巷成街,由街成市,又由市成镇这样一个 漫长的变化发展过程。和其他许多城市与集镇一样,都是因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发展 起来的。乌衣地名的来历其实就是起自当地当时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并没有人们传说的那样 牵强与神奇。我们今天实地走访乌衣,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乌衣一面连山三面邻水的地理形势。除西街 靠西山之外,街北就是清流河。街西南的湖塘、官塘、养鱼场,古老的济湖桥,金容宫低洼 的水田,随处可见的芦苇、水草丛生的池塘,无不说明这一带自古其实是古老的济湖湖泽之 所在。街北清流河对岸的来安县同样是低隰、潮湿的水乡泽国。连续不断的广阔圩面,是燕 子们理想的觅食场所。它们在附近人家筑巢产子,人类不仅不讨厌它们还细心的加以呵护。称燕子为“乌衣”其实也由来已久,历代诗人咏燕时也时有表露。如元朝杨维桢的题 边鲁生梨花双燕图诗:“春风歌白雪,夜月梦乌衣”;金代进士田琢诗:“几年塞外历崎 危,谁谓乌衣亦此飞”;金代画家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序:“乌衣之国定何许,一双燕子 能飞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梧桐:“至於秋天鸿雁,社日乌衣,则有月令在”等等。 这都是对燕子的雅称,表现的是一种友好,将燕子拟人化的描写。在乌衣老街不远有一个黄圩,历史上曾称“燕子湖”。这是当时圩成泽国,燕子多成景 观,人们不得不以“燕子”命名的又一例证。即便是现代,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乌衣周围的村庄电线上,一到春夏,上面总会站满一 线的燕子。它们留恋这个曾经的乐园,依然和我们人类亲密相近。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燕子作为一种候鸟,已经没有南唐时候的种群多了!而我们建筑的高楼大厦,再也不似 古代的茅屋,适宜燕子们在其中筑巢产子哺育后代了!春天不用插秧,夏天关门开空调,燕 子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以至于就要忘了我们和她们原来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勤劳、一 样的恩爱、一样的方式养家。至于乌衣老街,之后的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的人流,日夜咿咿 呀呀的独轮车声,鳞次栉比的店铺酒楼,再也没有了燕子的落脚之地。身披乌衣的燕子再想 攀附繁华的街市谈何容易?2013年6月稿2015年11月 16日修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