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寨镇工业园区小学教学研究制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 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 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中国有1000 多万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各国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加快教师培训的形势,我国教育部于 2002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大了教 师信息化培训的力度。我国部分先期实现了“校校通”工程 的地区,已经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 “校校通”硬件环境建设好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基础教育 的信息化需要向何处发展,时代的发展把教育信息化深入 发展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各地开始将教育信息化的 重心转移到教师培训上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 众所周知,在教育的各种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教育 信息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等,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参与,都 不能成功。正如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所说, “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 师。”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 教师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每一个 教师尽快适应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工作。 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以校为本 的改革”和“以校为本的管理”的概念,目的在于充分发挥 学校的积极性,更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在我国,新课程教师培训采取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 相结合,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 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 合的办法,通过学习有关文章,播放音像资料,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及个案交流等,研究领会新 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尽快 掌握新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新课程教师培训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了探索如何使教 师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如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从 2002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黄埔区浦光中学联合进行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制度的研究,经过 近一年多的努力,学校骨干教师和全体学科教师的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校 为本”的教师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科研道路,比较适合普通中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 的智慧,提高培训和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与 教师。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的可持 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 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是指以学校自 身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资源,对 本校教师实施全面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将教师培训,教师 参加教育科研项目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表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决不是一两个短期培训班就能解决的问题。 许多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反映,参加市里组 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的时候,感觉培训的理念非常好,收获很大,可是回到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真正落实起来 很难。由此可见,观念的变和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之 功,参加一次教师信息化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 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而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则针对教师培训的现状,将 集中的培训活动与以学校为本的平时的培训活动和教学 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如学校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教 研:教学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学观摩,外请专家报告、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写教后记、课例评析、说课 评课、教学竞赛、课题研究,问题探究、教法研究、专题讨论 等。这是新型的教师教育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模式。二、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培训模式的变化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 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 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 养。 过去,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运动式,报告 式,理论灌输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帮助 不大。(2)长周期、面授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3) 传统学院式的纸笔考试评价,缺乏 对教师实际工作发展的评价体系。当前,在建设以校为本 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过程中,亟待转变教师培训模式,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升成为教师观念更新,教法研 究、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模式。 教师培训要做到高效,实效,就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 要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的 过程实质是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变被动接受为 主动探究的过程,根据我们在浦光中学试验的经验,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的核心是转变教师培训与教 育科研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以校为本:学校把教师培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改革等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校 领导高度重视,校长亲自参加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做到 “三陪校长”(校长陪同和参与全体教师的培训,陪同上机 练习、陪同研究教案和教改)。学校统筹安排培训、教研、课 ,程改革、人事奖惩制度等。 专家指导。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需要 聘请多方面专家组成小组深入到基层学校,针对该校的实 际情况,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 训和教研指导。 参与式学习: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模式 的关键首先是要转变主持培训的培训者的教学观念,确立 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培训者要从过去居 高临下“传授”新知识。新理念的角色转变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者,向导、参谋和学习伙伴的角色,主讲教师与参加 培训的教师共同合作进行探讨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 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更 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不仅要让教师体会到信 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的理念,还要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帮助每一位教师十分容易地将信息技术整合 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案例教学:帮助教师掌握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最 好办法是通过案例让教师理解和模仿,培训中采用的案例 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改革案例,也可以是国内和本校教师自己的教学案例。 研究型学习: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研 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师培训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参加 培训教师要动手操作,紧密接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自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 反思型学习:参训教师在培训活动中通过对自己以 往熟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例如,以课件 制作和传递知识为中心的运用教育技术的模式与以学生 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对比,从而自己总结和发现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思想深处的震动。资源型学习: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有可能 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校为本的教师 发展要求参训教师能够快速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类电子信 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如丰富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源,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教案范例、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等等。结对共享,教法研讨: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教法研讨,集思广益,使 培训的过程变为研究与创造的过程,逐步改变教研组的研究氛围,组织跨学科的教研组活动。 基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目前,教师的信 息化培训正在从过去的课件制作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过 去采取的“多媒体课件”评比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 师培训。因此,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要改变评价的方式,适宜根据教师通过培训后设计的信息化教案和 执行信息化教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转变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模式:过去教师在教育科研 项目过程中比较关注论文的写作,容易导致教师把自己的 主要精力放在文献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发现,这恰恰是中 小学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短处,在这方面,一线学科教师们很难与专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和专家教 授相比,中小学教师们的文章往往比较难于在学术性刊物 上发表。而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改革研究自己上课的教案 却是一线学科教师的科研长处,因此,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提倡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 育科研,使教育科研真正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日常教学工 作结合起来。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 究制度的实施 上海浦光中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 注意抓措施落实,主要的办法有: 全面规划。学校规划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计划和 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由分管校长负责领导实施。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 学校按照“全员与骨干相结合”的原则,先后组织实施 了三个阶段的信息技术培训。 第一阶段:全员普及培训,要求50周岁以下的全体教 师参加,培训内容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Windows操作 系统、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第二阶段: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学校组织全校12名骨 干教师,聘请上海师范大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强化封 闭式培训,让骨干教师在6天内基本掌握在“校校通”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第二轮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提高培训。集中 骨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案和改革方案进行深入 研究。进行说课、反思、市和区的公开课教学、专家评课等。 建设校本教育资源网络,配合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 和教学科研,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并在上海师范大学协助 下开发了“浦光中学校园网”,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教师培训 和科研的资源平台。 创造积极的教学研究氛围。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 教学科研激发了教师和学生们积极的教育科研热情,由于 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交流加 强,推动了全体教师基于教学设计和教改的科研活动,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单位,教师是教 育信息化实施的最基本的队伍,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 学科研体系的建立,将对“校校通”以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 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一些学校虽然实现了“校校通”,但是教师培训和结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研究活动还相 当薄弱,亟待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和教 研制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培训和结合 课程改革的教研的矛盾将更加凸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提前考虑建设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科研制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