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注解基本内容第十三章 患者中心疗法第一节 患者中心疗法概观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罗杰斯在书中提出 了一些重大的、与当 时占主导地位的心 理分析疗法很不相 同的治疗理念。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其中一个 关键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 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针对心理分析由治疗者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 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第二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在这本书中,罗杰斯系统 地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 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 重视反映来访者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反映隐蔽的情感,从而真正深刻、 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现象世界”。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来到威斯康辛大学, 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由于这一转变,罗杰斯的当事人从主要是正常人变成 了主要是精神病人。此时,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 能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这一努力导致 他对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者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影 响,重视双方的情感、体验的交流。第四阶段,也就是现在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的阶段,约始于70年代初。 这一名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罗杰斯兴趣重点的转移:罗杰斯强烈地希望把 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以外,使当代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 的、存在主义的个人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其机能的、整合 程度高的生活。在这种帮助活动中,“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强调一种“人一人”关系, 而不是“帮助者一被帮助者”的关系。心理学中盛极一时的人本主义思潮已经送走了它的鼎盛期,患者中心疗法 的声势似乎有所减弱。但总的看来,它仍是当今世界上地位比较稳固、影响很大 的几种治疗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新的治疗模式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强烈的人本主义倾 向人本主义者主张应 该从健全发展的人 身上去观察人的基 本属性(一)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一方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这样看 人得到的是“病态的人”;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对动物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行为主义者眼里 的人是“大一点的白鼠”。人本主义精神主要可归纳为这样几点: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有善根”;相 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相信人能够自我依赖,自主 自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 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等。(二)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反对用一些外在的 指标、标准来衡量、 评估当事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是他的真正的现实。他 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为什么痛苦悲伤,这一切都只有进入他的现象世界才能 理解。理由:这种诊断或评估容易使咨询者见“病”不见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大、自负的咨询态度之外,这种“从看台上观察当事人”的做法根本无法了解当事人独 一无二的主观现象世界。(三)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它反对一切对来访者施加“影响”的做法。(四)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咨询者信任来访者有能力主导治疗进程,并且相信,没有咨询者的指导性的 干预,来访者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五)咨询者做来访者的“朋友”和“伙伴”咨访双方应该做脱去了角色面具的朋友,像一对结伴到个人内心世界进行 “探险”的伙伴。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理论一、对人的基本看法(一)人的主观性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 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 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 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 界存在的余地。(二)人的实现的倾向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可以作为区分一个 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 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 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因此,咨询或治疗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以重新 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三)对人的其他看法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若能有一个适宜的 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 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二、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要将自我与自我概念区别开来。自我概念不总是与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同自我: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自我概念: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理想的实现倾向即自我实现,就 是指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种情况了。(一)自我概念的发展1.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例如,一个婴儿 的行为表现出他更 喜欢诸如新奇感和一个人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与他对体验的估量和根据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 现的倾向的情况而得出的评价的价值排列有关。这一对自身的体验、经验评估的 过程,是在有机体的水平(无意识的有机体水平)进行的,而不是有意识借助于 言语信号进行的。这种评价过程的源泉或评价的产生在婴儿身上似乎可以看得很安全感等体验,他依 靠这些经验来维持 其有机体并使之得 到发展;他对于那些 诸如疼痛和饥饿的 感觉体验,对那些不 利于他维持有机体 自身及发展的东西, 会采取拒绝的态度。清楚:婴儿只对其自身感觉和本体感觉进行反应。当人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的 评价过程在帮助他们达到自我成长方面就会变得更为有效了,达到这样的水平之 后,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能意识到这种经验和体验了。2. 自我概念的早期发展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堆砌而成的,由在各种情境中区别 作为主体的“我”(I)和作为客体的“我”(me)以及自己(self)的经验构成。此时, 对于主体和客体的我及自己的认识尚未达到可用言语表述的水平。例如,婴儿饿了,他可能会把他对饥饿的消极评价结合进他的自我概念之中。 在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越来越多的自我体验被意识到并被言语化了。在 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儿童区分出了不同于他人、他物的自己,发展出 了包括有关于他对自身的知觉的和各种各样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积极的和消极 的评价的自我概念。3. 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在生命的最初的岁 月中,这种行为是带 有偶然性的。对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的需要,在婴儿早期发展中通过学习得到的。当个 人的行为得到他人的好评时,这种对积极的评价的需要就得到了某种满足。对儿童来说,他会感到他的那种要从某些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积极 的评价的需要会与他自身的体验发生矛盾和冲突。罗杰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男孩觉得打他的小弟弟使他感到很快活, 但他的父母却对他这样说:“你很坏,这种行为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 这个男孩打小弟弟的行为没有得到积极的评价,却体验到了负的消极的评价,因 为他的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而他需要正的积极的评价。这样,他可能产生不正 确的、歪曲的言语评价,如“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此时,正确 的体验的言语化应为“在我干这种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那种 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他人 的评价之上的,这就被称之为价值的条件化。价值的条件化意味着个体存在两种评价过程。第一种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真实地反映实现的倾向。第二种是价值的条件化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 的内投射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相反却在 妨碍着这种倾向。当个体采用第二种评价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 而这可能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4. 在自我概念中价值条件作用的影响常见例子:“实现自 己的目标是非常重 要的,如果做不到这 一点,我就不配为 人”,“挣钱是很重要 的,如果我不能挣到 很多的钱,我就是失 败者”没有人能够达到完全排除价值条件作用的程度。对不同个体来说,其区别仅 在于一些人将价值条件作用较多地内化到自我概念中而另一些人则内化的较少。这种价值的条件化不仅仅是把一个人应怎样做人的评价内化了,而且当一个 人没能做到他认为应该做到的情况时,把别人怎样看待他自己的外部评价内化 了。罗杰斯认为对许多个体来说,他们作出大量的内投射的评价是习以为常的事 情,而他们固守着这一点却很少对其进行考察或试验。就这样,他们不仅脱离了 自己的体验,而且对自我的评价也是很低的。更进一步来看,价值的条件作用的 内化,会起降低人的自身评价的作用,即会产生“自我压抑”。(二)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不是要在寻找来访者是怎样变得以现在这种方式行事上下功夫,而是要询问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保持了现在的这种行为,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的。1. 经验或体验的过程罗杰斯认为个体生活中的经验或体验可能会产生四种结果。第一种情况是这些经验或体验可能被忽视了,就如同对于坐着的感觉一样。一个在学业方面自 我概念很低的学生 当得到好成绩时,可 能会认为老师定的 标准太低了第二种情况是这些经验或体验可以被个体准确地知觉到,并且由于它与个体 的需要相符或由于它可强化自我概念,而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第三种情况是这些经验或体验可能会被歪曲,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经验、体 验之间的矛盾。第四种情况,个体可能对其真实的经验或体验予以否认或根本就不去接收这 种信息。例如,一个妇女的自我概念深受过于严格的道德观影响,因此,根本否 认她对性欲满足方面的要求。适应程度低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或很大领域中偏离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 验。在这些领域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正是 这一评价过程使得他歪曲或否认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适应程度高的人,他很少出现价值的条件化的评价过程,因此能更为准确地 感知自身的体验。高适应者的自我概念允许他知觉到更多的自身的感觉和本体体验,这样自我 概念的实现就非常相似于自我实现或有机体的那种自我实现了。而低适应者则不 行,其自我概念的实现过程很少基于有机体自身的评价过程。其结果,高适应者 可以在大量现实信息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环境发生作用,而低适应者则 很少具有这种能力。2. 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不一致来访者大多具有很 低的自我概念,经常 否认和歪曲来自外 部的积极的信息反 馈当经验或体验被准确地言语化,并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时,就可以认为自 我概念和经验、体验是一致的,或者说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是协调一致的。 而当经验或体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3. 潜识、防御和焦虑罗杰斯用潜识或前知觉的概念来解释与实现的倾向有关的自身感觉及本体 体验被否认或被歪曲的机制。潜识包括有对经验或体验的过滤机制,它会消除或 改造矛盾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对个体有威胁的经验或体验。有机体在不用牵涉到意 识或知觉的更高一级的神经中枢的情况下,就可以辨别经验或体验的意义了。潜 识的过程就是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用以对那些可能对个体现有的自我概念及其 构成具有威胁的经验、体验作出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