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张华夏 张志林(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释模型。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案例,陈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提供的功能类比解释模型及其基本特征,揭示了这种解释模型对中国科技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并对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批评。关键词:阴阳,五行,研究传统,直觉功能类比解释,中医。作者:张华夏,1933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林,1957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教授。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释模型。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案例,陈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提供的功能类比解释模型及其基本特征,揭示了这种解释模型对中国科技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并对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倾向提出了批评。关键词:阴阳,五行,研究传统,直觉功能类比解释,中医。作者:张华夏,1933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林,1957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教授。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从哲学角度看,文化背景为科学技术提供特有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二者构成科技文化的研究传统(Laudan, 1977)。正是根据不同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特定科学共同体为理解经验现象而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科技文化独有的研究传统和解释模型。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释模型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功能类比解释模型,它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从研究传统看阴阳五行学说这里所谓“研究传统”是取Larry. Laudan(1977, P.81)作出的界定:“因此,研究传统的一个初步、实用的定义可表为:一个研究传统是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entities)和过程以及关于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造理论的合适方法的一组总的假定。”简言之,任何研究传统都包含两个核心要素: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支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传统可用以下三个核心概念来表征:气、阴阳及五行。从历史上看,三者各有渊源,但一俟合流则逐渐成为统摄整个中国科技文化的研究传统,甚至成了一种“永恒的哲学”,即“Philosophia perennis”(Needham, 1985.P.2)。该研究传统的本体论预设是:气是产生、构成万物的本原,“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因此,这里的气绝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谓四元素之一的“气”。气连续分布于宇宙之中,而且“希微无形”(王夫之注张载正蒙语),因而也不是古希腊哲人所谓“原子”。气亦不是古希腊哲人所谓“虚空”,因为它充盈宇宙,诚所谓“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同上)。从功能类比着眼,气分阴阳两类,因而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类。诗经大雅云:“既景迺岗,相其阴阳。”原义是说,一个事物在日光照耀下,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从这种直观定位出发,运用性质联想和功能类比,向一切事物不断推广,于是得出如下分类:日为阳,月为阴;光为阳,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身背为阳,腹为阴;身体内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等等。可见,这里所谓阴阳并不是象从电磁运动中辨别出南极与北极、正电荷与负电荷、正粒子与反粒子等那样,凭借的是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而是借助直观的联想和类比。大体说来,凡是有明显运动特征的、能态较高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外向的事物多属于阳的一类,而相对静止的、能态较低的、寒冷的、晦暗的、下降的、内守的事物多属于阴的一类。阴阳不仅表征万物的分类,而且表征作用的机制。正如张载正蒙曰:“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緼相揉,盖相兼相制。”当阴阳两种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事物是稳定的;动态平衡一旦失调,则事物发生激烈突变。国语周语上记载:“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里用阳阴失序同时解释地震的自然现象及民乱的社会现象,并且作出了“周将亡”的预言。至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失衡,可举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为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五行相生相克的程序具体展示了阴阳之气循环迭至、相兼相制的作用过程。记载“五行”初创的典籍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见,选用“行”字的用意在于突显运动、变化、过程、功能等,因而严格说来,“五行”宜译为“the five movements”,“the five changes”,“the five processes”或“the five functions”。但因水、火、木、金、土毕竟取自日常生活常见的材料或元素,故将“五行”译作“the five elements”也并非没有根据。其实,尚书大传周传和国语郑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正是基于此种五行的“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法”,同时考虑到中西长期文化交流中的习惯法译法,本文仍用“the five elements”来译“五行”,但注重的是五行的运动、变化、过程、功能等语义。根据这些语义,中国传统传统中以五行配百物或其属性的直觉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便可得到充分的显示。按此,天下万事万物均可以五行为参照划分为五类(见表1)。表1之所以如此安排,需要有许多古籍来加以注解,并且多半是一种例解性的和发生学上的联系,此处不能一一列举。1在五行诸类之间,有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一种作用叫“生”,表示一类事物能产生(produce)、引起(cause)、促进(push)另一类事物;另一种作用叫“克”,表示一类事物能克制(restrain):战胜(win)、征服(conquer)另一类事物。五行依相生作用排列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可表示为:o Wa图1. 五行的相生序五行依相克作用排列的次序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可表示为:WoWa 图2. 五行的相克序以上两种作用次序也可用一个图来表示(见图3.),它可用董仲舒的一句话予以说明:“此相生而间相胜”。表1. 五行及其相互关系Heaven (Nature) 天自然界FiveElements五行Human (Society) 人社会Yin-Yang阴阳Tastes味Colors色Development化Weather候CardinalPoints方Seasons季Viscera脏腑Sense-organs官Body体AffectiveState志Dynasty朝LesserYang少阳Sourness酸Green青Birth生Wind风East东Spring春Wood木Liver肝Gall胆Eye目Muscles筋Anger怒Hsia夏Yang阳Bitterness苦Red赤Growth长Heat暑South南Summer夏Fire火Heart心Small intestine小肠Tongue舌Pulse(blood)脉Joy喜Chou周Equal balance平Sweetness甘Yellow黄Chang化Wet湿Center中August长夏Earth土Spleen脾Stomach胃Mouth口Flesh肉Think(desire)思Huang Ti黄帝Lesser Yin少阴Acridity辛White白Reaping收Dry燥West西Autumn秋Metal金Lungs肺Large intestine大肠Nose鼻Skin & hair皮毛Sorrow悲Shang商Yin阴Saltiness咸Black黑Storing藏Cold寒North北Winter冬Water水Kidney肾Bladder膀胱Ear耳Bones(marrow)骨Fear恐Chhin秦FWo EWa M图3. “此相生而间相胜”除上述四点本体论预设外,由气、阴阳、五行表征的研究传统也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原则:、万物皆气,气分阴阳。阴阳之气是处于动态平衡、整体协调还是失衡、失调状态,乃是研究一切问题、解释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则。此原则具体展示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作用机制。、因此,五行与万事万物的直觉关联和功能类比是解释一切经验现象的认识论方法论准则。、五行相生作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参见图1,若o生的作用较强,则对生有增强作用;反之,若o生的作用较弱,则对生有减弱作用。其余相生作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因而五行相生组成正反馈环。(the circle of positive feed back)、五行相克作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参见图2,若o克的作用较强,则对克Wa有减弱作用;反之,若o克的作用较弱,则对E克Wa有增强作用。其余相克作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这样,根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五行有奇数个相克关系,正好组成一个负反馈回路(the circle of negative feed back)。、五行相生相克作用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参见图3,若o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