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析解读 1.把握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重点把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把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_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_、_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 4.空间上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误区警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由于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一样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一样,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一样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惟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包括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根底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_ 太阳辐射 _地区及中纬度肯定范围内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_ 海陆分布 _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_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2. 非地带性现象:主要受_、地形起伏和_等因素的影响。 考点一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导入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想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掌握,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掌握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的变化表达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根底的。自然带的变化表达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根底的。 疑难剖析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根底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根底 分布特征 延长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 特殊提示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推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展: 太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 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 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碱性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展: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递减内陆 降水量:沿海递减内陆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 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考点二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导入 2.读“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山地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该山是断块山 B.该山位于南半球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上升 D.该山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2)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带谱,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南坡带谱比北坡丰富,由于南坡海拔高 B.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气温低 C.E自然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南坡,说明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 D.与F相像的水平自然带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的海拔会更高 疑难剖析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简单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一样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简单。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列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消失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 200米。 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特殊提示 (1)推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状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推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列图(以北半球为例): (2)推断山体所在热量带: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如上图,最低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考点三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典例导入 3.读图,答复(1)(2)题。 (1)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在自然带的实际分布上,针叶林带、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是受 () A.西风漂流的影响 B.地势起伏的影响 C.海陆分布的影响 D.水分因素的影响 疑难剖析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消失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抱负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长,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长,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全都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当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长,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长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当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长,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殊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浇灌 特殊提示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转变”“约束”“块状”等方面。 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转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典例 (2022福建文综)下列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